大腸癌是本港常見癌症之一。中大醫學院昨日公佈研發新技術,透過檢測糞便的細菌基因(M3)偵測大腸癌,靈敏度高達94%,同時能有效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率。
現時常用的大腸癌篩查工具:大便隱血測試(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在偵測早期大腸癌的靈敏度只有約50%,更不能夠偵測大腸瘜肉。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本港2010至2017年間的大腸癌患者中,第一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達96%,相對第四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不足10%。數字反映及早確診及接受治療,能大大提升大腸癌病人的存活率。大部份大腸癌都是由瘜肉演變而成,若能在瘜肉生長階段及早將之切除,更可防止演變成癌症。
中大醫學院科研團隊,經過10年的研究,識別出一組共4種的特定細菌基因(名為M3),能有效作出非入侵性的大腸癌檢測。他們分析超過1,100名癌症病人的糞便樣本,發現新技術的靈敏度高達94%,與入侵性的大腸鏡檢查相若。現行的非入侵性的「大便隱血測試」,在偵測早期大腸癌和大腸瘜肉的靈敏度分別只得50%和不足10%。
研究團體指,新技術亦有助偵測瘜肉復發。團隊跟進其中200多名曾於5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人士,發現復發瘜肉的患者,其糞便樣本細菌基因M3水平較沒有復發者高。新技術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的靈敏度超過90%,亦是首個可準確檢測瘜肉復發的非入侵性測試。
研究團體表示,新技術有助檢測出早期大腸癌患者,彌補大便隱血測試靈敏度不足的問題,同時可以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團隊亦相信,新技術成本低,有望成為臨床應用的篩查工具,並在全球廣泛使用。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表示,細菌基因測試只需在家中收集小量糞便便可送往實驗室檢測,毋需預先清理腸道。不過正在服用抗生素的人士則不適合,因為抗生素會干擾體內細菌。她又建議,肥胖、長期捱夜、曾患大腸癌或瘜肉等高危人士,每年接受檢查。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表示,將與政府相關部門商討,在大腸癌篩查計劃中納入M3細菌基因測試。
有關研究報告已於國際醫學期刊《Gut》發表。◇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