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藝人賀一航因大腸癌離世,令許多演藝圈老友唏噓不已。其實大腸癌是全球發病率第三高的癌症,但只要早期與定期篩檢,便能大大提升治癒率,如果等到自己發覺症狀才就醫,很容易為時已晚。大腸癌到底如何形成、如何預防?大腸癌篩檢對病人有何幫助?

大腸癌是老饕新殺手

大腸癌是由腺瘤瘜肉癌化造成。當大腸粘膜過度增生形成腺瘤性息肉,在這類息肉由小變大的過程中,又有異型增生,並且從中產生的腫瘤細胞侵入大腸粘膜下層,此時,便是大腸癌早期。

但是,民眾不必聞癌色變,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醫生在《腸活必修課》中指出,小腺瘤要演變成大腸癌,一般需要5至10年,即使是大一點的腺瘤也需要3年時間變成腸癌。醫生表示大腸癌之所以罹癌年齡年輕化,是因為世界各國都暴露在種種「危險因子」中。

這些「危險因子」不是別的,正是目前隨處可見的速食、高熱量食物、紅肉、油炸物,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運動不足與肥胖。台衛生署癌症防治組也發文表示目前民眾飲食攝取過多的紅肉,卻又缺乏運動,正是讓罹癌人數快速上升的主因。

早做大腸癌篩檢才有治癒先機

大腸癌形成初期並沒有症狀,自行發現時,治癒率已經降低許多。但邱瀚模醫生也指出,只要不是到了第四期,大腸癌的治癒率都比其它癌症還高。因此建議民眾應該儘早與定期篩檢,才能提高治癒率。

根據歐美國家經驗,每1至2年糞便潛血篩檢可使大腸癌死亡率下降18%至33%。台衛生署自2004年起,已開始推動50至69歲大腸癌篩檢服務,隨後又納入預防保健服務項目。2013年起,更將篩檢年齡調查調整為50至74歲。政府目前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達到法定年齡的民眾可以到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進行篩檢,若有問題也可詢問各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

衛生署建議,50至74歲的民眾每2年至少應做1次糞便潛血檢驗(IFOBT),及早發現大腸癌病變,才能及早診治。

預防大腸癌忌口是「腸」久之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在接受「健康醫療網」採訪時表示,癌症本身是細胞不正常增生造成,其造成的因素很多,包括遺傳基因、病毒及飲食習慣等。

臨床上統計顯示,有85%的癌症是偶發性造成,其中最大的主因與攝取的食物有關,當有害身體的食物進到體內後,加上身體免疫力下降、抵抗力變差,就有可能導致癌細胞的產生。

民眾如欲避免大腸癌找上身,可以參考以下5個方法:

1.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

2. 養成每天運動習慣。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肥胖症列為全球性疾病,肥胖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也容易導致癌症。

3. 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

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做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邱瀚模醫生則建議一等親內(父母)有罹患大腸癌的家族史,應提早自40歲開始接受篩檢,並且每5年篩檢一次。

4. 避免攝取加工肉品。

世界衛生組織轄下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並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5. 減少攝取高油高糖的精緻化食物。

柯道維主任解釋,癌症本身就是發炎反應,短時間過量攝取高糖食物,雖不會直接導致癌症發生,但長期累積這樣的飲食習慣,身體恐會出現交互作用,就有可能加速身體發炎情形。

糞便潛血的篩檢結果並不能百分百確定罹癌與否,因此,民眾即使通過篩檢,平常也不能大意,還是要注意飲食與健身養生,才是「腸」久之計!◇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