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讓台灣以正名在當地設立正式的辦事處,其實並不偶然,看來也不會是唯一。立陶宛的對台政策調整雖然只是在歐洲的第一遭,但卻獲得歐盟及歐洲議會的支持。也有理由相信,這種做法也得到了美國的默認。北京擔心這會引起其他歐洲國家的仿效,其實也不無道理。對於北京而言,這個缺口一旦打開,「一中一台」便可能成為更具現實意義的國際關係秩序,因而必須盡快採取手段去阻遏。
波羅的海三國都曾經在蘇聯管治下吃盡苦頭,一度是歐洲自殺率最高的幾個國家,精神病患比率也高,人均壽命預期也較歐洲平均低了一截。三國加起來不足一千萬人口,對共產主義及極權制度深惡痛絕,就連於蘇聯集團時期大批遷移至該地區的俄裔人士也是一樣。三國於90年代初擺脫了蘇聯的管治爭取到獨立之後,迅即建立起民主制度,也急步脫俄入歐,近年經濟及社會情況不斷在改善提升。經濟發展水平雖然仍然遠不及鄰近的北歐四國,也仍然未能追上歐盟的平均數,但人均GDP已經大幅度超越曾經騎在他們頭上的前宗主國俄羅斯,其中立陶宛及愛莎尼亞更超越了與他們接壤的波蘭,三國都大幅度超越了另一個近鄰,曾經是蘇聯集團之下的兄弟之邦白俄羅斯。各種社會指標都急速改善,在2020年的「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三國都排名在40名之內,可說是成績驕人。除了經濟總量難以與人口14億的中國比較之外,三國在短短30年間的各方面的發展,成績顯然都比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40年更勝一籌!
這一種發展經驗,令這幾個小國寡民的新興民主國家對自己的制度越來越有自信,對被強權打壓的其他國家及地區,自然也有物傷其類的同情。對台灣的趨向友善,對北京的轉趨冷淡,其實由來有自!
立陶宛當下這個姿態並不孤立,甚至是折射了整個歐洲,甚至大部份西方先進國家的對華態度。以歐洲議會為例,作為歐盟的最高民意機關,在過去一年多已經先後多次通過了幾份針對中國問題的決議,也把經多年艱巨的談判後才達成協議的《中歐投資協定》束之高閣凍結審議,胎死腹中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大。歐洲議會作為歐盟的最高民意機關,其對華姿態說明了歐洲各國的民意轉變。北京當局以為只要與幾個歐洲大國講好,通過各種協議只是時間問題。但在西方的民主機制之下,歐洲議會不是像人大那一種橡皮圖章,所有協定的審議過程都受到民意的制約。歐盟也把每一個成員國視作平等的夥伴,不會因為人口多寡、經濟的水平而矮化個別成員。這一種政治結構及民主價值,令中國那一種大國外交策略越來越行不通。
台灣作為一個二千多萬人口的地區,已經建立了全民投票而產生政府的民主政體,而且漸趨穩定成熟,權力移交越來越順利,社會上的民主素養又不斷在提升。這一種代議程序及民主選舉而產生的合法性,在歐洲人的觀念之下,難以被中共那種「革命政權千秋萬代坐江山」,或國家主權與黨團政權一體永續的觀念所說服。當北京當局越來越在國際秩序上暴露其戰狼本色及野心的時候,又當這種政體看不到任何進步的可能性,國際社會自然會把曾經有過的希望與幻想放棄。而台灣所展現的另一種中國人社會,就算不能取代北京,也看不到有什麼足夠的理據需要任由北京那種模式取代。
在面對台灣國際地位提升,又因為中共自己的行為而令到台灣牌越來越可打的國際政治環境下,北京只有不時祭出國際社會曾經一度沒有爭議的所謂「一個中國」這張牌。但對於很多國家而言,北京所謂的「一個中國」根本不在他們與北京建立關係的協議之內。而北京那一種所謂「一個中國」背後包含著的邏輯序列(即「全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神聖不可侵犯不能分割的領土」、「只有北京才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卻越來越受到質疑。
事實上,歐洲個別國家在過去幾年跟台灣的關係不斷提升,雖然未至於正式建交,但「親台北疏北京」的態度已經越來越明顯。立陶宛與中台外交關係的消長,絕對不是孤立的事件。波羅的海三國議員近日往台灣訪問,說明在西方社會,北京當局所講的「一個中國」,已經無法否定「一中一台」這個政治現實。
對北京而言,立陶宛的面積及人口可能真的就如《環球時報》那位老總所說的只算是鼻屎,但波羅的海三國的發展經驗相對於蘇聯模式,就如同台灣所展現出來的與北京不同。如果要講「一個中國」,越來越多國家都會自然聯想到,海峽兩岸的哪一種模式才是更值得支持的一個中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