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部份,無論情緒有多麼痛苦,都不是該害怕的東西,而是值得聆聽和回應的資訊來源。情緒會透露我們重視甚麼,我們需要甚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害怕甚麼。但是記住了,覺察情緒並展現適度的同理心,絕非無條件接受情緒的源頭或後果。雖然情緒沒有對錯,但有些情緒表達方式對當下的情境有用,但有些確實於事無補。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他可以盡情感受自己的情緒,但不可以任意表達情緒,不顧慮對別人造成的影響。當我們教導孩子如何積極且適當地表達感受的情緒,他們會發展出真實的自我意識──肯定自身的需求、渴望、經驗和價值,相信必須跟別人分享。
當孩子學習如何體驗情緒和表達情緒,你其實可以透過兩個層面來影響他們,首先是你神經系統層次的內在感受,會透過肢體語言傳達給孩子,再來是你的言行。我們經常輕視孩子的情緒,因為我們用大人的標準看事情,有時候會沒耐心積極處理,就急著抹煞孩子的感受,也可能不太明白甚麼是情緒,看到孩子有情緒就討厭。無論如何,父母不是天生就會同理孩子的情緒。這裏提供一些秘訣,當孩子有負面情緒,不妨回想這些提醒,記著覺察、安撫和反思這三個階段。
覺察、接納和舒緩
首先,你跟孩子相處時,讓孩子安心感受情緒,同時你運用自己穩定的情緒來安撫和鎮定孩子,幫助他回歸身心容納之窗。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你必須保持情緒協調,平靜、放鬆、活在當下、專注和開放。別忘了,這是一種生理狀態,記得給自己幾個深呼吸,專心拉長呼氣,放鬆臉部和心臟周圍的肌肉。
· 別急著談論情緒本身,也別急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除非情況很緊急),而刻意消除孩子的情緒,或者關閉孩子的情緒,比方丟給他們iPad、食物或其它享樂方式,讓他們暫時忘記情緒。如果是輕微的情緒,轉移注意力或善用幽默感可能會有用,但如果是在鼓勵孩子忽視情緒,這樣就不太好了。
· 別想控制或扭曲孩子的情緒感受,例如輕描淡寫或刻意忽視,跟小孩說:「別這樣,情況沒那麼糟」、「你真的沒事」、「你以前就遇過了,不是好好的嗎?」這些話都是在藐視孩子的感受。父母經常小看孩子的感受,比方說「別傻了,你反應過度了」,或者用藐視的口氣說:「你在傷心甚麼?根本是小事啊」、「快去房間,讓自己冷靜下來」。
· 不斷提醒自己「人有情緒是很自然的事情」。雖然大人有理性的頭腦可以修正並控制情緒,但孩子只有很基本的情緒「關閉鍵」,所以會相當不舒服。孩子需要你的協助和溫柔,而非你的評價。
· 更重要的是,如果情況失控了,也別急著回應或擔心,因為孩子的情緒有辦法平撫,比方透過安撫、同理心和一點理性思考。一些年紀很小的孩子,比方小嬰兒,如果情緒非常激動,必須讓孩子自然發洩完畢,大人只好要努力克制自己,以免情緒失控!
· 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記得你是孩子情緒調節的「代理腦」。孩子的情緒調節迴路發育不全,不可能自行調節情緒。你跟孩子共同調節情緒的能力越好,越能夠幫助孩子發育和強化這些迴路。
· 讓自已緩慢深呼吸幾下,放鬆你的肌肉和臉頰,試著處在當下。如果你覺得焦躁或緊張,不妨把呼吸拉長、放慢。這麼做會讓心跳變慢,把你帶回身心容納之窗,試著在心裏升起溫柔和溫暖的感覺,把這份感受傳遞給孩子。
· 跟孩子眼神接觸一會兒,讓孩子在你面前感受情緒,不急著掩飾、改變或控制孩子的感受。
· 如果感覺對了,試著溫柔的安撫孩子,例如輕撫、擁抱、依偎,或者輕鬆陪在他身旁。如果你是真正的平靜和慈愛,語調極為輕柔和溫暖,孩子會自動靠向你。你不妨透過肢體語言,讓孩子明白情緒不好是正常的,情緒並不會壓跨你們,你會在旁邊協助他和安慰他。一切盡在不言中,輕聲細語也是可以的,但通常沒有必要說話。
當孩子回歸身心容納之窗,你也給了他時間感受情緒,甚至還親自安撫她的情緒,就可以開始教他覺察和處理情緒了。如果能夠好好安撫,有時候根本不需要言語表達、糾正或教訓,只不過教孩子辨識情緒和重新看待情況,不僅有安定情緒的效果,也有助於調節情緒。
· 等到孩子平靜下來,你可能想知道情緒反應的原因,但是儘量敞開心胸,無論你自以為有多麼了解孩子,都可能帶入自己的偏見和成見,因此,務必放慢腳步,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孩子有些話可能會觸發你的批評或情緒,但絕對要克制住,忠實反應孩子的感受和孩子說的話。用心「看見」和「聽見」言下之意,讓孩子明白,你可以從他的觀點看事情。如果可行的話,說出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認識情緒的詞彙,比方用輕鬆的口氣說:「你這麼耐心等待,想說遲早會輪到你的,但朋友就是不傳球給你,難怪你會如此不悅。」你最好要處於平靜和調節情緒的狀態,語調保持溫柔和放鬆。如果孩子的情緒狀態令你痛苦,你會表現在聲音上,便無法有效鎮定孩子的心情,敞開孩子的心。
· 當孩子靜下來,願意聽你說話了,你可能想跟孩子討論行為和情緒表達。我有一個安全的方法,絕對不會觸發孩子的羞愧反應,你只要拋出問題,讓孩子自行聯想後果,比方:「你對朋友大吼大叫還推他,朋友會有甚麼感受呢?」「你這麼做,他會想要傳球給你嗎?還是會生氣呢?」「你表達情緒時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嗎?」「為甚麼你沒辦法多等一下呢?」
· 記住了,語調會影響孩子對你問題的看法。如果你的語調不對,孩子會心生敵意和批評,但只要你語調正確,孩子反而會保持好奇和中立。如果你在乎孩子有沒有說出「正確」答案,那還是不要問了。
· 跟孩子解釋,對話的方式會改變當下對彼此的看法。人沒有生氣或心煩時,通常會比較願意聽別人說話。此外,鼓勵孩子求助,尤其是特別憤怒或情緒化的時候,不妨請你幫忙,或者求處其他可靠的大人。
無論你想不想研究這些技巧,我都要再三強調,心連心的連結永遠是第一,唯有奠定這個穩定的基礎,這幾個章節建議的行為才會水道渠成。長期固定練習和努力,都會有不錯的程及。大家別忘了,平衡對於教養至關重要。如果失去平衡,我們會太死板,容易落入威脅防衛模式。最重要的是做得「夠好」,而非做到「完美」。
你能察覺到你做得好不好,比方孩子越來越敞開心胸,更願意聽你說話,家庭生活更平靜,但不可能從此一帆風順。如果你們親子連結的時間夠多,孩子便能夠包容關係暫時斷裂。唯有當孩子有安全感,相信你會妥善調節自己和他的情緒,你就會發現彼此更同步了,進而開始享受親子時光,互相滋養彼此。
──摘自:《不再焦慮的深層教養:教養從心連心開始……》大樹林出版社提供#
影片提供: 大樹林出版社
------------------
【噤聲時代,更需要真相】
一起守住心中最後的光:https://bit.ly/3t45Qni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