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89.14,按周下跌0.33%。分區指數除新界東急升2.43%,港島、九龍及新界西分別下跌1.44%、1.1%及0.27%。其餘領先指數全線調整,大型單位、中小型單位及大型屋苑分別下跌0.14%、0.37%及0.41%。中原經紀人指數(CSI)最新報62.52,按周急跌4.48個百分點。

政治介入土地房屋

二手樓價指數連續8周於190水平徘徊,波幅少於1%。七大指數下跌,新界東飆升越2%至歷史次高水平。「共同富裕」烈風吹至,一手氣氛有變。黃竹坑站上蓋II期揚海第三輪發售135伙只沽出一半,恆基The Holborn超額認購10倍,開售亦只沽出一半。恆指一浪低於一浪,樓價滯後資本市場數個月,今年樓價極可能已經見頂。以往在特區鮮有聽聞的今天已成為新常態,繼恆大之後桂洪集團位於紅磡的曼翹又出現銀行拒絕承辦樓花按揭,主要原因是擔心發展商財力是否足夠完成項目。隨著政府近年大量推出零碎地,同類事件陸續有來。另外,上周日特區舉行一場「選舉」,合資格「選民」由已往廿多萬篩剩數千,由於多過界別自動當選,需要投票的「選民」只有4千多,但點票用了十多個小時,政府還出動5千多警力維穏,林鄭稱這次選舉是均衡參與有廣泛代表性,是「優質」「民主」「選舉」,筆者已找不到詞彙來形容今天的特區與其官員。今天的議會,絕大部聲音是協助政府擴權,加快中港融合,收窄市民自由,取消公民社會,民生議題小罵大幫忙,充分體現「行政主導,三權合作」。政府使用公帑更是中門大開,立法會對政府千多億撥款無人提問,只用三分多鐘便以不記名方式舉手通過,無人質詢為何某些項目應提而不提。多年前已規劃興建的沙嶺殯葬城,理應提上撥款申請,政府卻不予行動,意味今屆立法會不會處理,之後更傳出項目有變。早前建制派提出沙嶺殯葬城影響深圳居民,批評規劃失誤,要求改變計劃,林鄭稱難已更改,結果又再「跪低」。若那些早已批出的項目隨時可改,政府承諾一文不值。政客稱「民生無小事」,「民生歸民生」,實情是政治凌駕一切,特區政府只是執行上級指示。福兮禍兮,看官心裏有數。

中共利益按需演繹

土地房屋升格為政治議題更是不爭的事實。「返中送」之時,中共喉舌早已批評地產商賺盡最後一個銅板,並將社會問題定性為房屋問題。當時發展商曇花一現,捐地借地響應。樓價破頂,特區劏房戶數目不斷創新高,兩個月前港澳辦官員稱特區需告別劏房籠屋,青年人可以告別「住房難」的問題,特區政府旋即制定2049年劏房清零的無比「宏大」目標。上周路透社報道,中共又再「下旨」要求特區地產商利用資源及影響力支持中共利益,回饋社會,解決房屋短缺問題。消息人士稱,中共對特區地產商過往有強大影響力而左右政府政策,且長期利用土地制度獲益感到不滿,如今遊戲規則已變,中共不再容許壟斷云云。中共「完善」特區選舉制度時已大幅削弱地產商影響力,新要求當然是「完善」土地房屋市場。何謂支持中共利益?房屋供應短缺,樓價過高,劏房成國際恥辱,社會不穩,損害中共利益。房屋供應充足,地價大跌,影響特區財政收入,危及未來填海及基建項目財務可行性,又損害中共利益。大陸昨天推「限價令」,今天又推「限跌令」保住地價。中國《2021年房企社會責任報告》,房企不負社會責任行為包括違規開發、審批及銷售,房屋質量低下,拖欠工程款項,企業經營不善等。今年重點宣傳地產商安全經營才能實現反饋社會,並將「三條紅線」即資產負債率、浄負債率、現金短債比,納入社會責任報告重要指標。相信特區傳統地產商屬表現優異的「綠檔」,相反那些近年進駐特區搶地的紅色資本,看官自己評價。莫非企業責任又有新標準?壟斷似乎損害中共利益,特區有反壟斷法,地產商有壟斷行為,特區政府大可「依法」懲治,莫非政府辦事不力?營造公平環境引入競爭是應對壟斷最近有效方法,不過澳門賭業整頓削減牌照。

地產商按遊戲規則參與

是否符合中共利益,有否壟斷,有否負起社會責任不是由地產商提供任何理由或客觀證據證明,而是由政權按需演繹。新旨令下,發展商紛紛以官樣文章回應,並無實質行動。特區官員出來解畫,指發展商將積極配合政府公私合營云云。事實上,千百年來商不與官鬥,地產商深明此義,只在設定的規則下參與遊戲。地價高昂,地產商估值及影響力自然水漲船高。只要土地供應有求必應,樓價便可回到可負擔水平,政府是唯一可以供應土地及製造土地者,土地不足責任誰屬?有指發展商團積農地限制供應。的而且確,六大地產商坐擁近1千公頃未發展農地,但政府手執「尚方寶劍」,只要透過先規劃後利用土地收回條例便可發展資助房屋。是誰說害怕司法覆核?誰人一意孤行推多重限制條件複雜的公私合營?搞了多年收到三份申請,發展位置雜亂無章,涉及額外政府土地,基建配套只考慮單一項目而效率低下,如何審批未知。又有指發展商大量興建豪宅,請問是誰大量提供豪宅地皮?又有指發展商囤積大量一首空置單位,減少市場供應托價。的而且確一手空置單位超過一萬個,請問是誰容許發展商以擠牙膏式賣樓?只要透過一手空置稅就可令發展商積極出貨,請問誰人將已到手的條例撤回?資助房屋總存量夠多就可穩定房屋市場,大幅降低發展商影響力,是誰容許資助房屋總量佔比不斷下跌,且跌穿五成?長策定立之初是誰聚焦在新供應且將資助房屋比例任意設定為六成?誰人將熟地拍賣作私人發展而非屬地交予興建資助房屋導致資助房屋拖延?誰人決定將鐵路上該發展權交給港鐵?為何港某些鐵路站通車十多年上蓋仍未發展?為何過去廿年港鐵只興建豪宅?就算今天各地產商「醒覺」劈價賣樓,而今時今日的大手優先模式,調控假設首置就是用家,請問這些平價單位會落入真正用家手中嗎?按照長策,未來十年發展商負責的是12.9萬私樓,政府卻要負責30.1萬資助房屋,資助房屋供應從未達標,為何被鞭韃的是地產商而不是政府?

政府壟斷麵粉供應且設定遊戲規則,可是承諾提供的資助大眾化麵包卻從不到位,麵粉供應不足,現在又怪罪麵包師傅囤積麵粉麵包,壟斷市場賺取暴利,根本沒有抓著問題的根源。讀者若不明為何麵包師傅忽然「有罪」,可以上網查一查「扣帽子」的定義及歷史上的使用方式,應有領悟。筆者忽然想起那位姓謝的建制派議員曾經提出收回部份佔地2,700公頃的軍事用地作建屋用途,發展商持有的農地以至公私合營計劃即時變得皮毛,不知這位「愛國愛港」的議員會否重提這個選項,再次呼籲特區政府向中央游說?◇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