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五八一年楊堅建立隋朝,到公元七六三年「安史之亂」結束,中間雖然有隋末唐初的短暫動盪,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呈現出整體的上升和繁榮,這是中華文化的黃金時代。
綜觀隋唐這個時期,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盛世天朝」。唐的版圖非常大,在中國歷史上可以排在第三位。版圖最大的是元朝,其次是清朝,而唐朝相比於元和清來講,卻更能顯示出泱泱大國的風範。因為元朝漢化的程度比較淺,所以他們很快回到了他們熟悉的蒙古草原;清朝在康熙之後日漸封閉;而大唐兼收並蓄,海納百川。
◎國際交往活躍 影響輻射四方
唐代不但文化發達,而且和西域有著非常活躍的商業及文化往來。大唐長安城有50萬居民,是當時世界第一大都市,很多外地來的留學生和胡商都居住在長安。其實不只是長安,洛陽、揚州、泉州、廣州、交州(今越南河內,那時屬大唐管轄)也都是胡商聚集的地方。大唐很多大城市的商家喜歡用胡姬(西域來的女子)做侍者,因為她們跟中國人長得不一樣,高鼻深目,皮膚白皙。李白的一首詩寫道「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大唐當時在其它國家的影響很大。我們現在稱自己為漢人,這是漢武大帝給我們奠定的民族族號,而對於外國人來說,更多的稱我們為唐人。華人在海外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這都是因為大唐的影響。當時大唐的外國人多到甚麼程度呢?從貞觀四年到天寶四年,一共是115年的時間。查一查史書累加一下,投降的、歸附的、留學的外國人加在一起達到170萬人之多。
唐朝末年,黃巢作亂。廣州一地,死於戰亂的拜火教徒、回教徒、猶太人、景教徒就有12萬之多,這些人大都來自西域。那時大唐甚麼樣的人種都有,操著各種各樣的語言。唐代有一本傳奇小說叫《崑侖奴》,裏面描寫的崑侖奴是黑人。關於崑侖奴人種的來源,史學家一直有爭議,有人說是來自印度,也有人說是來自非洲。從小說《崑侖奴》的描述看,這種黑人矯健的身手感覺很像是非洲黑人。當時還有日本的遣唐使。
◎經濟軍事發達 政治制度清明
隋唐這兩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定都在長安的朝代。因為長安的地理位置比較靠西,所以大唐才能夠像漢武大帝那樣去經營西域。大唐的版圖向西擴展得非常遠,一直到達鹹海;北面到達貝加爾湖北邊。隋唐以後,中國的首都或者是東遷,或者是南遷,對西北的經略就遠遠不如大唐。後來建立的元朝版圖非常大,但是元朝的本部對西方的控制也沒有達到大唐那麼遠。
大唐除了軍事強大外,經濟也非常發達。我們講到漢朝「文景之治」的時候,提到漢景帝時稅率是三十稅一,就是3.3%的稅率;到大唐的時候,稅率輕到四十分之一,所以唐朝人很有錢。
唐太宗還開創了一個非常清明的政治制度,同時大唐開始完善了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始於隋文帝。漢代從漢武帝開始實行察舉制度,把秦以前的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變成了平民政治;這種制度到魏晉南北朝的時候發生了反覆,實行九品中正制度,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貴族政治;到了隋文帝的時候開科舉,又把貴族制度再度變成平民制度。這種平民政治後來就再也沒有被放棄過,一直延用了1300年,可見科舉制度的影響之大。
當時參加科舉的人有兩種,一種稱為生徒,就是在中央或者是地方的學校裏學習,成績好的,可以直接參加禮部的大考;還有一種是自學成才的,可以自薦參加縣、郡的考試,考試合格後,也可以參加禮部的大考。整個朝廷除了皇帝世襲之外,其他所有的政府官位全都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來實現選拔。
這有甚麼好處呢?第一,考試的內容是聖賢學問,要想參加考試,就要讀聖賢書,讀書人的道德規則就符合了儒家的觀點。那時最有社會影響力的人是士大夫,他們讀了儒家的書之後,自然會把儒家的學問向民間擴散。農村裏的鄉紳,即鄉裏的紳士,他們也都是讀書人,是道德的維護者,也是文化的傳承者。同時由於讀書人參加中央政府的科舉,也就等於承認中央政府的管治權威,他們所讀典籍中又有很多忠君愛國的思想,而這些人又會影響著社會的風氣,從這一點上來說,實行科舉制度對政府、對百姓可謂雙贏。
當時的科舉除了有筆試之外還有面試,也就是說光文章寫得好還不行。面試的時候看人的四個方面:身、言、書、判。「身」是要求容貌豐偉,因為代表國家,不能長得太猥瑣,要有一定的威儀;「言」就是要口齒伶俐;「書」就是字要漂亮,公文往來,字寫得別人不認識不行;「判」就是要判理優長、邏輯清楚,因為那個時候地方官員不僅有行政權還有司法權,要判案子,所以腦子要清楚。身、言、書、判合格才能授官。唐代科舉分成十幾科,數學好可以考明算;法律條文清楚可以考明法;其中有一科考詩賦。唐玄宗很喜歡詩,所以他親自主持詩賦的考試,由此帶來大唐詩歌的發達。
◎漢賦鋪陳誇張 唐詩奔放飄逸
一個時代的文學和文藝作品的形式是和這個時代的特點分不開的。漢代的主要文學形式是漢賦,大都描寫宮廷壯麗的宮殿、苑囿、花園及田獵等,它的體裁是比較受限制的。同時,漢賦為了描述壯麗的景象,用了很多鋪陳誇張的語言。我對漢賦的感覺一直沒有詩詞好。我覺得漢賦是一種語言的浪費,因為一個東西你說得越具體越詳細,給人留下的想像空間就越少。例如我們讀《三國演義》,一萬個人腦子中可能會產生一萬個曹操或者諸葛亮的形象,一旦出現電視劇,曹操的形象就被固定成那個樣子了。賦也有這個問題,當這種鋪陳誇張的文風受到重視的時候,那種洗練、短小、精悍的詩的體裁就受到了抑制。
東漢末期漢賦開始衰落,這個時候詩也就出現了。但在魏晉南北朝四百年,詩並不是一個主要的文學形式,就是在漢賦和詩之間,還有一種過渡的文學形式——駢文。駢文也稱為四六文,就是一句話四個字或者六個字,講究對仗、講究音韻。這和中國音韻學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南朝有宋齊梁陳,在齊梁之間有一個叫沈約的人總結了漢字的四聲,即平、上、去、入四聲,加上音韻,這樣的話駢文就開始注重音韻和對仗。駢文這種體裁在南朝、隋朝和唐初的時候都很發達。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駢文都寫得很漂亮。當時的人不光是書信用駢文,公文、議論文也用駢文。
我們講史談到文學實際上是想說明盛唐的氣象。南朝儘管也出現了詩,但是跟唐詩沒法兒比。南朝文風比較綺麗、文弱;大唐由於軍事的強大,帶來一種奔放、飄逸的氣質。因為南北朝是一個分裂、戰亂的年代,所以那時的詩人經常有一些對人生、對生活的思考,通常來說都是比較悲觀的,如《蘭亭集序》中有「豈不痛哉」、「悲乎」這種感嘆。到了唐朝這種感嘆就洗去了。(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隋唐盛世》視頻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視頻版中國通史,目前已出版《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和《兩宋繁華》四部,第五部《大明王朝》也已於2019年底面世。◇
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
請訪問《笑談風雲》
官方網站:
https://xtfy.ntdtv.com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