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今日(3日)發佈調查結果,顯示劏房等不適切居所租戶的居住壓力較高,其中七成租戶有中度至重度抑鬱。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於2021年6月至7月期間進行了一項對照調查,問卷訪問了156位葵涌區租戶,包括78位不適切居所租戶和78位公屋租戶。兩組租戶群組的個人與家庭背景、經濟能力相若。

調查結果顯示,不適切居所租戶的壓力指數比公屋租戶高一倍,公屋租戶的居住壓力指數中位數有3.7分,而不適切居所租戶的居住壓力指數中位數達6.4分。居住環境惡劣令他們面對多方面居住壓力,容易觸發精神危機。調查發現,73%不適切居所住戶有中度至重度抑鬱,其人數比公屋戶多出近3倍。此外,42%不適切居所租戶有中度至重度焦慮,亦比公屋租戶多一倍。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指,不適切居所的人均住屋面積中位數只有51呎,與懲教署集體囚倉約49.5呎的人均面積相若。而公屋住戶的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則有92.9呎。居住面積狹小之餘還要捱貴租,不適切居所租戶的租金中位數比公屋租戶多一倍,高達5,800元,佔他們家庭收入的45%。不適切居所租戶還面臨搬遷壓力,平均每2年搬遷1次,而公屋住戶平均每5年搬遷一次。

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建議政府將劏房租金加幅上限由最高15%降低至3%至8%,在實行租務管制前實行凍租措施,並為基層租戶提供恆常化的租金津貼,提供情緒支援等。長遠來講,該團體也建議政府訂立住屋標準,並增加興建公屋,以「三年上公屋」作為目標。

街坊程先生表示,一家四口在不適切居所居住13年,住過劏房、板隔房等不同類型房屋。曾經住過一劏四的劏房,一家四口住在100呎的房間,房租加水電要交逾6,000餘元。他也曾住過以木板分隔的板隔房,木板很薄,總是聽到隔壁的聲音。最困難的一次是太太懷孕的時候,家中突然漏水,家俬被水浸泡,業主也不幫忙解決。長期住在劏房也令他覺得自己「很失敗」,因此減少了社交。程先生說,希望劏房的面積應有標準,「要大過監倉」。@

-----------------------

【坦白如初 公義永存】

📍報紙銷售點: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