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門診經常有過敏體質兒童或青少年前來求診,其中一部份患有異位性皮膚炎。臨床統計顯示,異位性皮膚炎在全球的盛行率是7.88%,在過去數十年來有顯著增加的趨勢,而且患者通常在接受治療後改善,過一段時間未服藥或未擦藥很容易復發。然而,患者如何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預防復發?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徵與病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欣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異位性濕疹,屬於慢性發炎性疾病,在臨床表現上為反覆發作,疾病程度會隨時間而波動。
常見孩童的病徵為急性濕疹樣紅色斑塊,通常長在臉頰、頸部和關節伸側,初期會有水泡、結痂,日久則脫屑、龜裂、苔癬化,嚴重者會瘙癢不適、有滲出液,影響睡眠品質,甚至因外觀不好看而自信心受創,學習能力、工作效率降低。
過去認為此病是孩童疾病,但遺傳學與生理學資料顯示為終身性疾病,實際上會在任何年齡發病,有1/4的患者在成年後才會發病,所以有一些父母認為長大後就會好,因而不接受治療,其實這是錯誤觀念。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與證型
陳欣瑜提出,西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是修復皮膚,維持皮膚的保水力,治療藥物分為外用類固醇、非類固醇藥膏、口服抗組織胺等,依患者症狀輕、重程度選擇適當藥物。中醫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奶癬、胎歛瘡、浸淫瘡、四彎風等範疇,其病因有下述4種。
1.稟性不耐
具有異位性體質。
2.濕熱內蘊
父母在孕前或妊娠期間恣食魚蝦、烤炸、辛辣等物。
3.飲食不節
兒童嗜食、偏食,特別是攝取含有大量糖份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西式飲食。
4.外邪侵襲
氣候變化、暴露寒熱或接觸致敏物質,導致肌膚腠理開合不調,在臨床表現上以濕、風、熱、瘀為主,臟腑則與心、肺、肝、脾相關。
異位性皮膚炎常見有脾虛濕熱、血虛風燥、濕熱內蘊等證型,中醫師會根據四診合參歸納患者當下情況來決定用藥,除內服藥之外,針灸與外用藥(藥膏、外洗方)也有相同治療效果,並且會依據孩童的接受程度來選擇治療方式。
中醫的治療方法與生活叮嚀
陳欣瑜指出,近代研究發現,中藥對於紅斑、表皮損傷、瘙癢、睡眠改善程度皆優於安慰劑,能有效降低西藥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的使用量。由此可知,中醫對異位性皮膚炎有相當程度的療效,也可以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學習與工作能力。
陳欣瑜提醒民眾,在接受治療之外,日常生活還要做到下列3件事,以維持療效。
1.皮膚做好清潔和適當保濕。
2.環境中避免過敏原、控制室內濕度和溫度。
3.避免攝取加工、冰冷和油炸食物,多攝取新鮮原型食物,烹調方式要清淡,並記錄飲食以找出致敏物。◇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