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子弟多才俊。他們雖生於溫柔水鄉、富庶之地,卻有一股任俠好義、身先士卒的武人氣概。在三國時期,開基之主攜猛將虎臣,共同在歷史上留下了一連串響亮的名字。一對凌氏父子,便赫然出現在這張東吳英雄榜中。
父親凌操,史稱「輕俠有膽氣」,為人行俠仗義,膽略勇氣過人。「小霸王」孫策起兵之初,凌操就跟著孫家爭衡天下。行軍打仗,他是孫策的先鋒,衝鋒陷陣屢立戰功;治理地方,他平叛亂、懲奸邪,維護一方安定。在孫權經營東吳時,凌操又跟著孫權討伐江夏。這次,他依然擔任先鋒,獨乘輕舟進擊敵軍,不料遇上了還在敵營效力的神射手甘寧,被一箭射中要害而殞命沙場。
凌操死後,只留下一個十五歲的兒子,即凌統,字公績。孫權因為凌父死於國事,便破格提拔凌統為別部司馬、破賊都尉,統領凌操舊部。我們的傳主凌統,就這樣在一個尚未成年的年紀,傳續父志、執掌家業,被命運迅速推到三國爭霸的風雲之巔。
年少氣盛,孝義為先
凌氏少主雖然只有十五歲,但是在軍營中威望卻很高,將士們提起他都是交口稱讚。因而凌統繼任「凌家軍」統領的位置,也算是眾望所歸。初涉戰場的凌統,首先跟著大軍在東吳境內平定山越賊人。在一個叫麻屯的地方,賊人相聚過萬,不容小覷,督官便和凌統約定期限圍攻。
大軍出發前,舉辦酒宴以助士氣。本該熱烈的氣氛,卻被主管祭酒的陳勤給破壞了。陳勤為人傲慢任性,藉職務欺凌滿座將士,敬酒、罰酒都不按規矩來。凌統看不下去了,當面斥責,不遵其號令。少年得志,總不免有人眼紅。陳勤見是凌統,一股酒意上湧,對他和已經過世的凌操肆意辱罵。
古人重孝道,一般的武人若是遇到侮辱自己父母的情況,或許早就拔劍相鬥了。凌統大概考慮到大戰在即,不能因為自己的私憤,影響整個戰局,因而強忍著怒火和淚水,沒有做出任何回應。其他將士見情形不妙,便草草結束宴席離開,避開兩人的衝突。
事情還未完,凌統和陳勤又在軍營外狹路相逢。醉意正濃的陳勤一看,又是這個少年,氣就不打一處來,趁著酒勁撒狂,又是一頓辱罵。凌統忍無可忍,立刻拔出佩刀,向陳勤砍去。刀鋒精光閃過,血濺當場,陳勤重傷。幾天後,軍營中就傳出陳勤的死訊。殺害軍官,已成重罪。現在,只有一條出路擺在他面前,那就是在戰場上戴罪立功。
於是,凌統召集凌家軍,說道:「我們除了死戰,沒有別的辦法贖罪。」將士們都知道凌統是為了老首領才觸犯軍法,不僅不怪罪他,反而摩拳擦掌,士氣如虹,等待一場大戰。在麻屯戰場上,東吳大軍出擊,凌統就如同凌操再世一般,率本部人馬打頭陣。他和他的凌家軍,不顧箭矢飛石,向敵軍一陣猛攻。凌統兵鋒所指之處,很快攻下一個缺口,其他將士乘勝進攻,大破山賊。
立下頭功的凌統,回到軍營後,主動到執法官處請罪。凌家的命運,似乎和作為君主的孫家極為相似。兩家的父輩都是在壯年含恨而逝,留下尚未成年的子息,而凌統接管凌家軍的年紀,甚至比孫策領兵開拓江東時還要小兩歲。如果凌統真的被問罪,那真的是凌家一大憾事了。
孫權面對際遇如此相似的凌統,除了君臣道義外,或許還有幾分相知相惜之感。因而,當查知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孫權不僅沒有怪罪凌統戰前殺人,反而欽佩他果敢剛毅,允許他將功折罪。不僅如此,孫權也很看重凌統孝義無雙、勇猛作戰的特點,把他調到身邊一同征戰。
凌甘釋怨,移孝為忠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討伐江夏黃祖,凌統再次擔任先鋒出征。江夏,是孫家和凌家共同的傷痛,孫堅、凌操相繼在此殞命。因而江夏之戰,也成了孫權和凌統共同的復仇之戰。這次行軍走的是水路,比較奇特的是,凌統獨自率領幾十名武藝高強的親信,同乘一船,常常超出大部隊數十里。原來,他是為了率先趕到右江,作為奇兵搶攻敵軍。他一舉斬殺黃祖的將領張頜,俘虜大量敵軍。
他這才返回孫權的主力部隊,匯報敵軍在右江防守空虛,可以長驅直入。之後,大軍日夜兼程,水、陸兩路同時到達。大將呂蒙擊潰黃祖的水軍先鋒,凌統則與董襲將軍攻取江夏郡城。最後,黃祖兵敗逃亡,落得身死梟首的下場。孫權取得他的首級後,將其獻祭亡父孫堅,終於報了殺父之仇。
江夏之戰,凌統功不可沒,他也因此升任都尉。之後,他在烏林敗曹操、在南郡拒曹仁,破皖城、奪荊州,參與許多重大戰事,並一路陞遷做到右部督的位置。凌統還是《三國誌》中少有的被評為有「國士之風」的將領。書中說他,雖然身在軍旅,卻善於親近賢才,接納士人,輕財重義,展現出一代大將儒雅溫厚的一面。
雖然,凌統已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成熟戰將,但是他心中的復仇火焰並沒有熄滅,反而因為甘寧的歸降而愈燃愈烈。當年的凌操、甘寧,各為其主而戰,凌操之死不必太過苛責甘寧。但是甘寧,畢竟是親手終結凌操性命的那個人,凌統再理智,也無法全然放下失去至親之痛,心平氣和地和他同在一個屋簷下。
其實,甘寧也知道自己和凌統的恩怨難以化解,平時也有所防備,儘量避免兩人碰面。不過總有意外,一次在呂蒙主辦的宴會上,兩人竟然一同出席,整個氣氛瞬間變得劍拔弩張。酒酣耳熱之際,凌統突然起身,以刀起舞為眾人助興。一把飲血無數的兵器,在他手中哪有半分娛樂賓主的意思,反而殺氣重重,招招指向甘寧的座席。
凌統冷峻的眼神,也一直盯著甘寧的一舉一動。甘寧亦不相讓,抄起雙戟說:「我也能用雙戟為大家舞一段!」就在刀戟相擊的剎那,一把刀、一張盾凌空劈下,分別接下凌統單刀、甘寧雙戟的攻勢。激越的金石之聲過後,一個沉雄威嚴的聲音對甘寧說道:「你雖然可以,卻不如我舞得妙!」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是呂蒙強行分開兩人,化解一場惡戰。
從那以後,孫權便派遣甘寧去半州駐守,也告誡凌統不要再找甘寧尋仇。不知凌統當時的心路歷程怎樣,但是之後史書中也不再有凌、甘敵對的記載。或許凌統依然存著復仇念頭,但為了君命只得將它深深埋在心底,把對父親的一片至孝,化作為君、為國的忠義精神。
死戰護主,故舊凋零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集結十萬大軍,發動第二次合肥之戰,凌統同樣隨軍出征。在歷史上,東吳與曹魏在合肥城池總共發生六次衝突,大部份時候都是東吳軍隊無功而返。特別在第二場戰役中,孫權的對手是曹魏名將張遼,遭遇了平生一大敗仗。不過,這次戰爭也是最為悲壯的一次,它是凌統和凌家軍的最後一場大戰,也是凌統、甘寧同心作戰的一次難得的見證。
那時合肥的守軍只有七千多人,曹操派人送去密函,指點將士如何應敵。他的策略是:待孫權兵臨城下,張遼、李典即刻出城迎戰,樂進負責守城。由於雙方兵力懸殊,曹軍將士大多心存疑慮,只有張遼信心滿滿,解釋曹操的深意:等到曹操援軍到來時,合肥恐怕早就被孫權攻佔;所以大家要在東吳軍集合完畢前搶先進攻,挫折敵軍士氣,安定己方軍心。「成敗之機,在此一戰!」
當夜,張遼招募八百名死士。次日清晨,他披堅執銳,率眾死士突襲東吳軍營。東吳諸將士被打得措手不及,猛將陳武戰死,宋謙、徐盛負傷撤退,孫權也登上高地,緊張地觀戰。這場戰鬥一直持續到中午,東吳這邊士氣全失,敗走回營。之後,孫權又與曹軍對峙十餘日。因軍中疫病爆發,奪城終是無望,孫權只得下令班師撤退。
真正的危險還在後面。各路軍團奉命紛紛撤退,來到了逍遙津渡口,準備南渡。孫權和凌統等人負責斷後,待大部份軍隊已經渡河,他們正要跟著撤退時,張遼突然帶兵殺來,追擊北岸為數不多的東吳軍士。眼看著大軍已經走遠,難以及時返回救援,雪上加霜的是,張遼毀壞渡橋,切斷孫權等人唯一逃生的路。東吳軍本就士氣渙散,見到張遼更是鬥志消弭,就連鼓吹手都驚嚇得無法吹號、擂鼓。
甘寧見狀,立即大聲責問,並揮刀斬殺一名鼓吹手震懾眾人。東吳軍中這才響起了雄壯的軍樂,軍士們聽了,精神為之一振。接下來,甘寧親自護送孫權來到斷橋。橋樑的兩端,還殘存兩塊橋板,中間有一丈多的距離無所依憑,下面便是滔滔河水。有人提議,讓孫權策馬飛渡過河,他在後面揮鞭抽打,以助馬勢。
孫權就這樣險中逃生。而保障他平安撤離的,還有留在戰場上的最後一批死士——凌統和三百名凌家軍。面對張遼軍隊凌厲的攻勢,凌統想到的只是如何儘量拖住他們,令其無法分出兵力追趕孫權。凌家的壯士們,也都是一樣的心思。於是,凌統持刀在手,施展出平生絕學;凌家軍們,有的奮力殺敵,身受重創仍在死戰;有的人以身作盾,替少主人擋下致命殺招。漸漸的,數十名敵軍在凌統面前倒下,但是倒下的,還有凌家軍的壯士們。
凌統本人也是傷痕纍纍,然而當看到最後一名凌家軍閉上雙眼時,他才感受到錐心痛楚,目眥盡裂。但是他還不能倒下,更不能辜負凌家軍用性命為他換取的生存機會。估摸著孫權已經徹底脫離險境,凌統這才邊戰邊退。退到岸邊時,他縱身跳入河中,靠著堅強的意志力,在河底負傷潛水而行,這才登上南岸,和孫權會合。
見到凌統活著回來了,孫權又驚又喜,把他留在自己的船上,請最好的醫師、用最好的藥材讓他治傷。凌統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是一想到那些追隨凌氏多年的親信部隊,一個都沒有生還,再難抑制悲傷、愧疚的情緒,落下淚來。孫權親自用衣袖為他拭淚,寬慰他說:「公績,亡者已矣。只要你還在,還怕沒有凌家軍嗎?」待凌統傷癒後,孫權封他為偏將軍,撥給他兩倍凌家軍的兵力。
然而,亡者已矣,即使組建新的部隊,他們也不是曾經的凌家軍了,更換不回那生死相交的兄弟們。兩年後,凌統在平定山賊的過程中,途經家鄉,特意進城拜訪那些親朋故舊,態度恭恭敬敬,極盡禮節,恩意益隆。這裏或許就有凌家軍的親戚,凌統也替他們向親戚、家鄉作最後一次告別。之後,凌統驟然病逝,將自己和凌家軍最輝煌、最壯烈的一刻,永遠留在了逍遙津血流成河的戰場上。
那一年,凌統只有二十九歲。孫權聽聞噩耗,驚愕地捶床起身。無法控制的悲痛漫上心頭,孫權悼念忠臣良將,一連幾天減少膳食,一談到凌統便垂淚不止。或許他也想起了兄長孫策,還有他們的父輩。正是一代代將士們出生入死的奮戰,才掙得東吳的天下。衝在最前面的倒下了,後來人還會將這種忠義的精神傳續下去。
東吳將軍百戰死,總有少年捲土來。凌統身後,留下了兩個年幼的兒子。孫權看到他們,彷彿看到了重振凌家軍的希望。他將孩子們收養在宮中,視如己出。每當有賓客覲見,他都會把兩個孩子帶在身邊,說道:「這是我的虎子。」待二子年紀漸長,孫權更是悉心栽培,讓他們勤學文武藝,以繼承凌統的爵位和兵權。
從十五歲的少年到二十九歲的大將,凌統的英年早逝實在讓人惋惜。史書中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凌統是在四十九歲過世的,但那樣會和其它史實矛盾。儘管人生苦短,凌統和他的凌家軍忠孝在懷,在一次次戰事中英勇無畏,為君為國捨生取義。最終,凌統成為名垂青史的東吳「虎臣」之一;凌家軍的威名,也永遠銘刻在後世心中。
參考資料:《三國誌》#
-----------------------
【坦白如初 公義永存】
📍報紙銷售點: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