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傳出中共央行要花費錢億元人民幣救助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華融、華融),以幫助華融修復資產負債表。有專業人士預期國企違約事件將會更常見。

多家港台媒體4月21日引述彭博的消息說,有知情者透露,中共央行計劃通過其所管理的成方匯達計劃收購華融部份非盈利資產,這部份資產的帳面價值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希望藉此緩解債券市場對華融事件進一步惡化的憂慮。但此提議仍在敲定中,無法立即了解進一步細節。

另一知情人士透露,華融離岸融資平台華融國際正在剝離數百億元的不良資產至華融海外的其它主體中國華融海外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改善華融國際的財務狀況。

華融是大陸國有銀行以外最具系統重要性的公司之一,並且和其它金融機構有廣泛連結,目前其負債1.6萬億,而中共財政部握有其61%的股權。因此如何處置華融面臨的千億不良資產危機,成為國際金融市場觀察中共當局是否繼續支持國有企業的看點。

《蘋果日報》22日引述資深投資者林一鳴的評論表示,華融債券金額非常大,所收購的不良資產大多來自國企,特別是多年來經營一般的國企或銀行,可能因為收不到壞帳而將之低價售予華融,彼此有很多瓜葛,故對中央出手救華融不感意外。

也有評論認為,由於擔心中國金融市場被華融拖累的情況出現,因此中共央行不得不出手相助。經濟分析師羅家聰認為,如果華融有能力還債或債權人願意延遲收錢,一般可以在內部解決,但此次華融無力擺平,中央如果不救助,害怕「牽涉面廣,一爆煲好大鑊」。

對於華融逾千億不良資產,羅家聰認為,認為是公司資產負債管理做得不好,華融始終並非正式銀行,監管機構未有緊盯,所以企業融資未必做好、槓桿極大等,使風險增加。

對於從去年開始大陸國有企業頻頻違約,惠譽評級中國企業研究高級董事黃筱婷表示,每年國企違約個案都是維持在個位數,不過今年流動性收縮,導致今年首季就已有國企發行人違約,超過去年全年水平。隨著大陸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屆滿,監管當局希望有序地打破國企信用債的「剛性兌付」,預期違約事件將會更常見。

華融前身是成立於1999年的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是一家央企,為處置工商銀行的不良資產專門而設立,於2015年10月30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為集銀行、證券、信託等金融牌照的大型金融集團。在其前董事長賴小民被查之後,該集團接連爆出債務危機。

華融今年4月初因延遲發出年度業績後股票停牌至今,觸發外界對華融經營和財務狀況恐慌。由於擔心多隻將於4月下旬到期的債券不能還本付息,包括4月27日到期的9.15億元人民幣債券及6億新加坡元外債,恐慌情緒波及華融其它美元債,部份債價一度腰斬近半。#

-----------------------

4.16 搶修復印 重返報攤
銷售點: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譴責暴力 絕不退縮】
請支持大紀元: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