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華融、華融)近來因債務問題引發了流動性風險,其美元債創紀錄下跌引起市場關注。有業界人士認為,大陸債券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當局已經不再對央企所發債券兜底,國企將成為最大債券違約源頭。

中國最大的不良債務管理公司華融表示不能在3月31日最後限期前發佈2020年業績後,有報道披露該公司財報誤期是因為其重大財務重組計劃,由此引發了與該公司相關債券本月下跌。據悉,華融債券的價格已跌至歷史新低,部份華融債券每1美元面值價格已經跌到80美分以下。由此引發了投資市場對大陸債券市場影響蔓延的擔憂。

據彭博報道,儘管華融表示能獲得流動性而且正按時付款,但債券價格暗示,投資者正為重組可能性做準備,這將是中國自1990年代後期金融危機以來最為重大的一次。無論是否真會重組,華融債券下跌顯示了大陸信貸市場的歷史性轉變。隨著中共當局減少對信用狀況較弱借款人的支持,國有企業將取代私營企業成為中國最大的違約源頭。

惠譽評級分析師Shuncheng Zhang稱,隨著國企成為主要壓力源,中國信貸市場正進入一個新時代。無論華融結果如何,當局都可能允許國有部門更多違約。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分析師Ivan Chung表示:「新思路是只要不造成系統性風險,就不一定需要紓困。預計未來會出現更多國企違約,但可能集中出現在財力較弱的地區,以及歷史遺留債務及勞動力負擔較重的部門。」

惠譽評級數據顯示,2020年國有企業795億元人民幣(121億美元)境內債券違約,規模創最高紀錄,佔境內債券違約規模比例從前一年的8.5%升至57%。2021年第一季度,這個比例進一步升至72%。

面對華融危機,路透社16日表示,中共當局已經對金融部門下達指令:不要對華融抽貸並準備對華融進行相關支持。

但是,財新網旗下《財新周刊》主編凌華薇在12日一篇評論文章中公開談及華融破產的可能性。凌華薇表示,華融並非銀行,其涉及的基本都是機構投資者,如果破產,比銀行好辦得多。如果股東層面解決不了問題,公司資不抵債,推進債務重組乃至破產也是一種可能的結局。

更有知情人士透露,華融大股東中共財政部正在考慮將股權轉讓給中央匯金,不過這只是處置華融的方案之一,存在變數。

彭博行業研究分析師Dan Wang對此表示:「如果能實現這筆交易,可能會提高向華融提供財務支持的靈活性,但這也表明華融債務風險可能遠超市場先前預期。」

海外財經評論人士王劍對此表示,華融的狀況《華爾街日報》等西方媒體已經開始報道,而這種報道揭露了華融等大陸企業的發展擴張不是依靠企業經營,而是依靠借貸發展起來的,海航也是如此。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海外的投資者了解了大陸這些公司的真相後,就不會投資給這些企業,甚至會導致中資在海外發行的債券無人問津。

華融前身是成立於1999年的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是一家央企,為處置工商銀行的不良資產專門而設立,於2015年10月30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是一家集銀行、證券、信託等金融牌照的大型金融集團。在其前董事長賴小民被查之後,該集團接連爆出債務危機。#

-----------------------

4.16 搶修復印 重返報攤
銷售點: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譴責暴力 絕不退縮】
請支持大紀元: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