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債券市場違約事件頻發,大陸金融機構人士評估將有「違約潮」來襲。專家指出,除了當局監管不力之外,還存在中共對企業債券違約事不關己的心態。
大陸各地政府的地方債券及企業債券今年集中到期,違約潮來襲的警告在網上不斷被重複,稱債券市場屢次暴露風險。
據報道,今年以來,債券市場信用債違約勢頭加劇,截至5月21日,有21隻債券總金額約184億人民幣出現違約,同比分別上升17%和30%。2017年共有49隻債券違約,總金額約393億元。
分析認為,會出現令人不安的違約潮,一是當局去槓桿、貨幣監管政策使貨幣供給受到抑制,企業各個融資管道價格上漲、額度緊張;再則是去產能目標壓迫民企,使業績壓力加大。
大陸金融分析師任中道向大紀元分析,因在一個時間段內突然的資不抵債,而出現資產價格大幅下跌,資金鏈全部斷裂的情況。同時,前幾年發行的債券今年集中到期,造成違約潮比較集中的情況。「尤其,美聯儲不斷加息,中國經濟前景預期不好,所以違約大量出現。」
投資者對市場預期都不看好、更加謹慎;銀行收緊信貸;廣義貨幣供應量已超170萬億,但整個金融系統還是錢緊、流動性時不時出現緊張。任中道說,「中小企業信用成本不夠,銀行不放貸款,亦沒能力發行債券,只能去民間借貸,這樣又推高成本。」
據中共官媒近日報道,企業的民間借貸成本已超過20%。任中道進一步分析,其實應該會更高,因借款要付出至少20%的利息,加上企業的宏觀稅賦達40%,絕大部份企業的利潤不會超過10%。
「所以,這些企業們發行債券的成本就要更高;很多企業是借新還舊,發行不了、沒有人認購,資金鏈就出問題,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違約。整個一比較可以看出,大部份企業都在掙扎求生,很困難。」
大陸一金融界研究員發文稱,資料顯示,截止目前信用債違約金額超過千億人民幣,按收回率30%計算,投資者遭受近700億元的損失;今年以來信用債可能對投資者造成更大損失。
任中道表示,地方債屬於中共體制內,所以發生地方債違約,財政部會給開後門,讓地方當局進行債務置換,以便堵上該窟窿。企業發行債券申請均需報送證監會備案,但多為走形式。
「源頭極缺乏監管。一般債券償債在3、5年後,監管官員可能已換了一批。尤其一些債券發行與官員都有相應的利益關連,存在權力尋租。出事了證監會最常用的方就是罰款,沒有更多的措施來避免風險的發生。所以存在監管不力的情況。」
《當代中國研究》主編、著名經濟學家程曉農博士分析,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出現違約問題時,中共官方管得很緊,怕引起金融恐慌。所以,如果是理財產品出問題通常高層會干預,逼著銀行一定要把理財產品還清。
在證券市場上出售的企業債現在已經發不動;有不少購買者是個人投資,所以企業債如果逃債將會引起很大社會波動,這個問題是存在。程曉農指出,「但是政府並不怕,原因是,這不是政府和百姓之間的矛盾。」
「百姓不滿是針對企業而不是對政府,特別是私人企業,政府不會幫。所以私營企業只好自己想辦法變賣資產,而企業的很多資產現在其實就在房地產上,房地產賣不掉,變賣資產也是沒路可走。基本上這種欠債企業最後都是破產。」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