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輪中共煽動國人「抵制」拒用新疆棉花的外國品牌後,很多在華外企捲入一場關於「利潤與原則」的辯論,在「利」與「義」的選擇中,他們是要跟中共的宣傳保持一致,還是跟母國的價值觀保持一致?

對於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資公司來說,似乎擺在眼前的兩個選擇非常明確:要麼對中共迫害人權的話題緘默不語,要麼面臨中共挾所謂「14億人的消費力量」,進行一波波的報復。在過去的幾周內,H&M、Nike等品牌都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動盪。

英國《金融時報》3月30日報道,外國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風險正在增加。許多外國公司可能發現自己陷入困境——或者因為支持人權而得罪了中共當局,或者因為跟中共苟合而惹惱了本國股東和消費者,或者「兩頭不是人」,把內外都得罪了。

中國國內每幾年就會發生因某事件抵制外國貨的活動。比如:2005年因日本入常抵制日貨,2008年因北京奧運會聖火傳遞風波抵制法國貨,2012年因反對日本釣魚台抵制日貨,2017年因南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抵制南韓貨。

目前美國等西方民主國家和一些亞洲國家,對中共的負面評價達到了創紀錄的最高水平,對這些跨國企業來說,地緣政治背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動盪,商業風險都更高。

《金融時報》的文章認為,許多民主國家的公司治理環境似乎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確定公司行為、獲得信貸等其它金融便利、商業定位和股東回報方面,外界更加注重公司的環境、社會目標和治理目標。例如,企業的勞工條件和社區條件將面臨越來越嚴格的審查,如果公司無視迫害人權的指控,可能會對他們自己及股東造成不利。

對於在華外企來說,如果他們堅持原則,那麼可能會導致收入降低、增加開發新供應鏈的額外成本;但是,如果他們優先考慮在中國的利潤,則會對他們在本國和其它市場上的品牌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害,從而會損害股東的利益。更嚴重的是,而第二種選擇可能會對長期業績造成更大損害,並損害消費者對該品牌的信任。

在中共的淫威下,幾家公司撤下了有關抵制新疆棉花的聲明。彭博社報道,歐盟中國商會負責人喬爾格‧伍克(Joerg Wuttke)說,H&M等品牌遭到抵制的風波最終將過去,但外企將繼續面臨來自中共政治問題的風險。

他說,中共發動的民眾抵制風潮會損害中共自身的利益,因為這會「損害了中國的工作機會」,中共在這種鬥爭中「肯定不會勝出的。」

美國西頓(Seton Hall)大學的法學教授兼中國專家瑪格麗特‧劉易斯(Margaret Lewis)表示,現在的外企面臨艱難決策,「你或是留在(中國)變成同謀,或是撤出。」「這兩者之間的中間地帶越來越難找到,是個艱難抉擇。」#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