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續推大改高中通識科,教育局2日發出就「重新冠名科目」的諮詢文件,包括削減一半課時、內容三分之二涉及中國「國情」等。教協今日(4日)召開記者會,批評政府不聽前線教師的聲音,做「假諮詢」令業界憤怒。教協理事、中學通識科教師張銳輝批評,新課程文件只有正面字眼,扼殺了多角度討論。教協副會長、中學通識科教師田方澤指,新課程內容集中於國家層面,擔憂無法實現使學生「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的宗旨。
政府「假諮詢」無誠意 政治干預課程
田方澤表示,教協譴責政府做出的只是毫無誠意的「假諮詢」。他形容目前政府已經有一個「一錘定音」的方案,而只是向學校詢問一些操作上的細微意見。他說,又如當局發放的問卷僅以學校為單位,並且問題的設計充滿引導性,只提出了改動科目的益處,似乎沒有給予反對的空間。
他指出,今次咨詢期較以往縮斷,僅有一個月,並強調,教育局只為學校領導層和教師安排了簡介會,而並沒有對教師進行諮詢。加之現時許多學校都已停課,更難以反映前線教師的聲音。
國家議題只有「正面字眼」扼殺多角度討論
田方澤質疑,現在的課程「到底是希望學生去認識國家,還是去灌輸一些正面資訊呢」?他說,教協從不反對學生去認識國家,「但是認識國家是需要正反兩面」。他指出,迴避討論國家的不足,亦或者政府的過失,無助於社會的進步,也無助於學生去了解國家的情況。
張銳輝舉例,在認識中國部分,以往是以問題作為編寫課程文件的方法,令學生和老師可以在真正多角度的情況下去理解問題。張銳輝說,但在課程文件中,卻只能見到「正面的字眼」,「已經扼殺了多角度的討論。」
矮化課程至國家層面 無助學生公民責任與國際視野
張銳輝指出,過去通識科是以一個「同心圓」的方式,由個人、家庭、身處的香港社會、中國,直到全球的層面,讓學生認識社會和周遭,而「現在這個課程矮化、縮窄成為,其實是以國家層面的議題作為中心」,令學生無法全面認識、了解現在身處的全球。他批評,港府只是希望「裝備香港的年青人,成為大灣區的年青人,並不是裝備他們成為國際城市的下一代。」
田方澤亦表示,改革後的課程,主要集中在國家和「一國兩制」,有關於本港和個人等部分都被撤除了。他質疑,在此種情況下,學生是否能夠有足夠的知識及能力,去反思自己的角色和公民責任。
他提到,當局在是次推出的課程文件中聲稱,仍然重視學生「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希望課程改動能真正回應以上宗旨,而不要成為自欺欺人的空談。不過,他認為從課程上來看,很難想見這個目標可以實現。@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