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時隔8月,台灣於1月30日再現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病例。離世者是桃園醫院群聚感染事件中與染疫護理師同住、高齡80多歲的婆婆。而這位護理師全家7人至今已有6人染疫,都源於「家庭傳播」。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醫學博士黃軒指出,研究發現,只要同住的家庭成員有3名以上,家庭傳播風險馬上會超過50%。那麼,哪些是家庭傳播的高危險群?應該如何防範?
三大冠狀病毒 新冠病毒引起家庭傳播率最高
先說說,三大冠狀病毒,引起的家庭傳播。
我們人類近年,被三大冠狀病毒攻擊,SARS病毒、MERS病毒、和COVID-19病毒。三者之間,在家庭的傳播率不同:
SARS病毒:傳播率 7.5% (風險範圍:4.8%~10.6%)
MERS病毒:傳播率4.7 % (風險範圍:0.9%~10.7%)
COVID-19 病毒:傳播率 16.6% (風險範圍:14%~19.3%)
這樣大家看出來了,COVID-19 病毒(16.6%),是三大冠狀病毒中最容易造成家庭傳播的。
居家隔離的居民越來越多,但誰才是家庭內高危險傳播族群呢?當一個家庭中有一位未確診病例,在他二天未發病之前,他在家中,至少有5次的接觸史了。
2020年11月,JAMA國際期刊,曾經對77,758位病人,整理54篇國際期刊研究,想找出,誰會是家庭傳播者的高危險族群。
誰是家庭傳播的高危險族群?
1. 有症狀者
如果病例在家有症狀(18%),其引起家庭傳播,比那些無症狀感染者(0.7%)更高。
2. 成年者 vs. 未成年
成年者(>18歲),其(28.3%)引起家庭傳播,比那些未成年(16.8%)更高。
但南韓研究了10,592病例,發現10~19歲的病人,會是家庭傳播主要高危險者,可能是他們大部份都是無症狀感染者為主,大家都不會提防這些年級的家庭成員吧!
3. 伴侶
男女之間/夫妻之間(37.8%),如果和其他家庭成員(17.8%)比較,肯定是家庭中,容易互相傳播的主要對象。
4.一個家庭成員 vs 家庭多成員
家庭如果只有一個家庭成員(41.5%),比有三個家庭成員(22.8%)會更高。作者解釋,這就是為何伴侶之間的家庭傳播最高,因為睡在一起,親密接觸,同一個房間,長時間接觸⋯⋯
但是美國自己的另一個研究,郤指出,家庭內的成員愈多,家庭傳播愈高。只要 >3個家庭成員以上,其家庭傳播馬上會超過50%:
● 2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20%
● 3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47%
● 4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53%
● 5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70%
● 6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67%
5. 慢性疾病人者
家庭成員如果有免疫功能低下(15.9倍風險)的慢性疾病像是糖尿病(7.1倍風險)患者,他們都是容易受到家庭傳播的對象。
家庭傳播和社區傳播關係
專家認為:即使在社區傳播很低,家庭傳播仍然是會非常流行的,而且也會進一步發展更大的社區傳播。
在模擬的研究中發現,家庭傳播其實是影響R0值的主要原因:
只要在家庭中,保持安全距離,R0值可影響30%~55% 、如果沒有保持安全距離,R0值只被影響5%~35%而已。
3個方法,避免家庭傳播
避免家庭傳播,不外乎也是,除了剛說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可降低R0值,還有囗罩,勤洗手。
1. 戴口罩,勤洗手
在家庭中疑有高傳播者,可以戴上口罩,因為有79%效果,可以降低家庭傳播風險。但病例如果發病後,才來戴口罩,是沒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衛生人員介入,可以使戴口罩增加 57% 、勤洗手26%。
2. 家庭的消毒
在家使用消毒水,消毒家中環境,有77%效果,可以降低家庭傳播風險。
3. 空氣流通
● 打開窗戶
最簡單的,最大的效益,就是打開你家的窗戶,使家庭空氣流通。美國CDC也建議如此,可以降低病毒飛沫濃縮聚集在房間內。
如果你家有窗,但不能打開,可以用冷氣機。
● 冷氣機設定
禁用「內循環」的設定,否則,你只有一直吸入房間內的病毒而已。請設定「外循環」就是讓外面空氣進入你的房間,使你房間內臟空氣排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60分鐘要完全更換12次空氣。
● 使用風扇
風扇,幾乎人人家裏都有。但禁止使用風扇對著你直接吹(只有增加風險)。在你打開的大門或窗戶邊,打開風扇,促進氣流往外抽送,才是正確使用方法。
可見得家庭傳播,是要非常認真要去介入,才能有辦法減少社區傳播的爆發。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黃軒醫師TIMELOG網誌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