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年的玻璃藝術創作生涯,Kanny’s Living Art Studio創辦人伍嘉盈(Kanny)依然樂此不疲,孜孜不倦地設計出更多趣味玻璃藝術品,並活躍於學校、社區中心和社福機構,希望將玻璃藝術深入社區,告訴大家廢棄的玻璃並非垃圾,做好回收一樣可以變成美麗的藝術品。
觀賞Kanny的玻璃作品,總能帶給人不一樣的驚喜。一粒粒玻璃碎片,拼接成環保玻璃馬賽克燈,加上LED燈在黑暗中閃耀出繽紛的光芒。經過高溫窯燒製後,壓扁的玻璃樽變成畫布,可以寫下自己的心願,成為獨一無二的擺設。還有一些精美的飾物,如耳環、戒指、袖口鈕等,都是她的作品。對教育領域頗有興趣的她,非常重視教育層面的推廣,致力於以趣味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玻璃環保回收的重要性。
回收玻璃變創作 倡平民化藝術品
原本做文職工作的Kanny,感到日復一日穩定的工作令她厭倦,決定轉行做幼兒教育,期間曾修讀幼兒視覺藝術課程,認識了一名玻璃藝術家,從此帶領她邁向玻璃創作之路。到訪外國參觀並學習不同的玻璃工藝課程後,她決定在香港全職投入玻璃藝術創作。
Kanny借鑑外國成熟的玻璃回收系統,藝術家使用回收玻璃創作,她認為這一方向也適用於香港:「香港10年前還沒有甚麼人留意到玻璃創作,玻璃藝術家是有的,大家都覺得玻璃是工藝品。我自己抱著的心態是,想讓玻璃藝術平民化,用回收的玻璃做創作,發展和推廣環保玻璃。」
她從餐館、酒吧、回收機構處得到玻璃樽,人手清洗、去招紙後,以高溫燒製,再進行壓扁或切割。用以製作各類圖案的玻璃碎片,也是人手處理而成,將玻璃打碎後,用人手打磨,才能成為製作工藝品的原料。她提倡結合生活和藝術創作:「我相信,生活和藝術應該要連結,做出獨一無二的作品,有理念加目標,參加者都可以嘗試,了解生活和藝術是相連的。」
她也鼓勵參加玻璃工作坊的朋友親身體驗由玻璃樽到藝術品的整個製作過程,讓人們感受到玻璃並非如一般的感官中是脆弱易碎品:「當參加者親手接觸玻璃,塑造形態、拼貼的時候,大家就會感受到玻璃的堅韌,那種亮麗,其實有一種很不同的感覺,在光源充足的地方,玻璃會更加閃亮,出現它原有的顏色。把它擺入爐中,原本又尖又硬的玻璃會變成又軟又圓的物料,這個就正正是玻璃可以有塑造性,不只是硬邦邦一塊塊。這個都會在玻璃創作中,參加者會體驗到它的柔軟度和堅韌度。」
在教學過程中,Kanny也會介紹玻璃的來源:「我們有跟一些環保機構一齊合作開辦課程,我會介紹給參加者,所使用的玻璃是來自甚麼品牌玻璃樽,或者哪類型的家庭用品的玻璃樽,亦會講解怎麼清潔,或者哪個地方有回收桶可以做到回收。」她鼓勵市民留意身邊的回收桶,目前香港只有裝食物的玻璃樽可供回收,她並強調要「乾淨回收」,最好是清洗乾淨、去除招紙後再投入回收箱。
積極進修充實自己
過去的9年,Kanny不斷充實自己,幾乎每年都會飛去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進修玻璃藝術,在不同層面了解玻璃畫的創作方式、了解玻璃製作工藝,回港後再不斷嘗試,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因為我們香港地方有限,我們物料和工具有限,唯有去外國工作室,跟不同的老師創作的時候,才會有機會學習到(使用)大型的機器,或者用不同的玻璃物料去做創作,都是一個大開眼界的機會。」
她認為歐洲國家中,意大利、捷克的玻璃藝術最為成熟,尤其是意大利威尼斯馬賽克鑲嵌玻璃藝術非常吸引人,對她而言也有不少啟發。她認為應不斷學習方有進步,也嘗試在自己的創作和教學過程中應用所學。
Kanny最近一次是在2020年3月前往澳洲進修,她參觀了國家級的玻璃工作室,學習在玻璃鑄造技巧之中,加入更多元素,整個旅程讓她感到專業和富有創意。
用創作教育兒童「世界上沒有廢物」
Kanny常常獲邀參與各類社區活動、展覽,作為工作坊的導師與大家見面,亦擔任學校導師,教小朋友使用回收的玻璃樽製作出特色的作品。她提到,有一些小朋友畫畫未必可以畫得很好,對線條的把握不準確,但是使用五顏六色的玻璃碎堆砌圖案時,可以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製作出的效果特別好:「一塊塊的玻璃碎,可能真的會刺激到他們的創作思維,給小朋友多種發展空間。」
一件件完成的玻璃作品,帶給兒童自信,Kanny更想從中傳達「世界上沒有廢物」的正面訊息:「被視為廢物的玻璃被打磨過、被燒製過或者被加工過之後,其實都可以做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人都是一樣,不要覺得自己甚麼都不是,或者覺得自己沒有用。你花一點時間去修飾一下它,或者給一些東西堆砌,其實它都可以很精彩很燦爛,都是一個正面的提醒。」
她最想看到小朋友們的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走出課堂:「參加我們的兒童藝術課程,也可能會有挫敗感,覺得沒有信心做到。我就會說每一片的玻璃,由你自己堆砌出來,這件東西就是屬於你的,沒有人可以跟你一模一樣,就是這樣獨一無二。」
*********
Kanny這些年不斷開發不同的玻璃藝術創作,笑言源於自己的「貪玩」:「我真的很貪玩,覺得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跟人分享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所以不斷去試、去學,找不同的物料和創作。」她希望能夠舉辦個人展覽和繼續完善在香港的工作室,唯因疫情需要暫時擱置,但她仍未停止創作,繼續積極籌備更多的作品在未來展出。◇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