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修讀藝術和時裝設計的大澳人Benny,回流大澳創辦自家設計的公平貿易小店EARTH.er,開創以環保設計為主題的服裝品牌。Benny說:「做這個時裝品牌很想做一個實驗,很想告訴人聽,做一盤生意跟做人一樣,做生意就等於做人,做人要有原則,做人要幫助別人,要關心這個社會,這個是應份的⋯⋯我作為一個設計師,開一個品牌,給大家有選擇的權利,我堅持我的產品是對得起這個世界,堅持我的產品儘量符合到公義的原則。」


小店中的每一件產品,都有店主的手寫簡介和自己旅行期間拍攝的相片,分享產品背後的小故事。(陳仲明/大紀元)
小店中的每一件產品,都有店主的手寫簡介和自己旅行期間拍攝的相片,分享產品背後的小故事。(陳仲明/大紀元)

位於大澳吉慶前街的EARTH.er小店,身處其中特別有東南亞風情,用傳統工藝製成的天然麻布袋、時裝、以舊車軚配合天然麻布製作出的車軚再生鞋,小店中的每一件產品,都有店主的手寫簡介和自己旅行期間拍攝的相片,分享產品背後的小故事。「希望買的人知道,他買這件產品除了漂亮之外,他還知道這件產品背後的故事,究竟哪個婦女,她怎麼織這塊布?這件事中『人』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


以舊車軚配合天然麻布製作出的車軚再生鞋。(陳仲明/大紀元)
以舊車軚配合天然麻布製作出的車軚再生鞋。(陳仲明/大紀元)

一般人不會留意自己的背囊、衣服的生產過程,爛了之後不會再用。當Benny親身走訪每個生產者,仔細聆聽他們的故事,便知道當中的珍貴:「其實當你去到那裏的時候,每個工場裏面的人都是人來的,他會流汗,他會受傷,我跟他們傾談,我很想把這些故事帶回這個物質豐盛的城市中給人看到。」


Benny(左一)走訪泰北,與一些小型家庭合作,共同創造出車軚再生鞋。(受訪者提供)
Benny(左一)走訪泰北,與一些小型家庭合作,共同創造出車軚再生鞋。(受訪者提供)

珍視傳統手藝及原材料

Benny喜歡旅行,背上背囊便遊走世界,尤其喜歡走訪東南亞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如泰國北部的山區、尼泊爾的偏遠地帶等,每一次的旅行對他而言都是一場全新的學習:「我對當地的布藝品很有興趣,打聽之下跟當地人多了些交流。了解到一些手藝基本上失傳了,例如今時今日我們一般的市民很難想像以前的衣服怎麼來,沒有機器沒有按掣,究竟布從何來,布的顏色從何來?」


在沒有化學染料的時候,一些發展中國家會用植物果實來染布。(受訪者提供)
在沒有化學染料的時候,一些發展中國家會用植物果實來染布。(受訪者提供)

他觀察到,在沒有化學染料的時候,一些發展中國家會用植物果實來染布,用木頭做的織布機織布,所用的材料都是最天然的麻布。修讀時裝設計的他對這些傳統工藝肅然起敬:「我作為一個設計師,我了解了整個過程,我就會覺得,為甚麼我在讀設計的時候沒有人講過那麼美好的東西?所謂美好包括它是取之而來源於大自然,並有人類智慧的結合。織布的這個技術是人類用了幾千年的技巧,近100年的時候機器出現了,大家就不記得這些手藝了。」


Benny堅持使用麻布作為生產材料,只看中了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環保。(陳仲明/大紀元)
Benny堅持使用麻布作為生產材料,只看中了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環保。(陳仲明/大紀元)

提起麻布,有的人會嫌棄這種材料笨重、不防水、易弄髒。Benny堅持使用麻布作為生產材料,只看中了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環保,他淡淡地說:「大家市面上用的背囊,九成以上的材料都是塑膠,分解它要100年以上。但是我們的麻做的背囊,放在泥土裏面,幾十年後就會不見了。這就是為甚麼我的產品有那麼多缺點,但是我都很自豪的地方。」

公平貿易和公義

訪問過程中,Benny反覆提到「公義」一詞,這個在小時候便熟諳書寫的一個詞彙,他不斷設想在當今是否有新的意義:「我想『公義』,在我人生中很早已經聽到這個字,既然我的啟蒙老師跟我講,我們在這個社會有責任,而當時的我聽到很多關於甚麼叫公義的時候,我就想我作為設計師,我怎樣向這個社會提問何為公義,而我怎樣做事情達至這個社會可以公義?就引伸到我要做一個時裝品牌,這個時裝品牌就是推廣環保和講公義問題。公義是代表我們為了一些沒有權力的人而發聲。」

他認為「公義」一詞不僅僅描述香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同樣面臨著相似的問題,他走訪泰北的家庭式作坊時,看到他們辛苦勞作卻得不到應有的收入時,內心充滿了憐憫,盼可以用自己的專長——設計,讓他們的故事給更多人知道:「在我心目中,我很想復興這些既環保又擁有傳統故事、手藝的手工業,我想我作為設計師,不如設計一些東西,跟當地人合作,去生產一些符合現在市面上或者潮流的產品。」

Benny強調,「公平貿易」一詞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要透過眾人的關注來實踐:「希望透過公平貿易的原則,幫到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人,維持他的生計、將來他們的發展,而我也希望透過消費,教育到這個社會上的人。這個就是我們的初衷。」


EARTH.er亦身體力行撥捐部份收益透過國際組織世界宣明會助養了12名來自世界各地窮困國家的小朋友。(受訪者提供)
EARTH.er亦身體力行撥捐部份收益透過國際組織世界宣明會助養了12名來自世界各地窮困國家的小朋友。(受訪者提供)

世紀疫症帶給港人的思考

今年年初爆發的武漢肺炎,令不少人的生活停頓了下來,Benny亦無法像過往一樣自如地飛到尼泊爾、泰北,當地因疫情關係很多生產活動也停滯下來。但Benny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而停滯,他開始尋覓本港的裁縫師傅:「因為疫症關係很多香港的手工藝師傅都手停口停,變成我最近開始想復興一些香港製造的東西,所以我們現在開始做一些項目,找一些香港裁縫師傅做產品。」

Benny反思今年年初「搶口罩」的事件,其實對港人而言也是一種悲哀:「這個疫症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契機,香港曾經是一個很發達的輕工業生產商業城市,輕工業沒落,導致我們不能自給自足,這個很明顯是有權力的人不想我們自給自足,所以要打擊我們自給自足的能力。正正當你發現一個口罩都會搶,到你發現我們要的時候,原來是可以那麼脆弱。你就會發現,不得不香港製造,不得不自己製造。」他認為這場世紀疫症給港人敲響了警鐘,這種危機感應該時時刻刻伴隨大家。

*********

過去Benny多數作為一個觀察者和聯絡人參與生產工作,如今他也開始學習絲網印刷、車衣的技巧,落手落腳做裁縫。問及是否辛苦,他舉了一個例子回應:「這個世界有個定律的,越痛苦,越學得到。我們過去學習不到,是因為不夠痛苦,這個是千真萬確的。我在尼泊爾見到很多很厲害的年青人,在尼泊爾做翻譯的女孩,她正在苦讀做醫生。她要通過一個考試,100分要拿98分,全個尼泊爾幾萬人爭奪幾個學位,她說她考了96分,差兩分才達標,可以看到當地人讀書的艱難。」

他聯繫到近一兩年來香港社會上發生的各類事件,年青人所面對的經歷,其實是幫助他們成長:「在香港越來越差的時候,你就會推論,香港越來越多年青人在逆境中成長,我絕對相信這件事。你自己想一下,大家20歲的時候做過甚麼,或者大家中學的時候做甚麼?我都對年青人抱有希望。」◇


天然麻布水壺袋。(陳仲明/大紀元)
天然麻布水壺袋。(陳仲明/大紀元)


泰北村民製作的麻布手工鎖匙圈。(陳仲明/大紀元)
泰北村民製作的麻布手工鎖匙圈。(陳仲明/大紀元)


藤織零錢包。(陳仲明/大紀元)
藤織零錢包。(陳仲明/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