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近年終,都有關於下個年度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和通貨膨脹的眾多預測。從歷史上看,幾乎毫無例外,每年12月份對下個年度的通脹和經濟增長的預期均過於樂觀。

各國央行的記錄顯示,他們在通脹預測方面尤其不得要領。與此同時,大型超國家機構在GDP預測方面上往往過於樂觀。譬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經濟衰退預測方面常常馬失前蹄,但在長期趨勢評估方面卻大多準確無誤。與普通觀感相反,大多數預測似乎更擅長識別長期經濟動態,而非短期形勢。

預測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但總得有人去做。經濟預測更是極其困難的,因為許多因素都會極大改變全球經濟的進程;而全球經濟複雜程度越來越高了,並存在眾多重要的不確定因素。然而,宏觀經濟預測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可以為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個參考框架。對於這種預測,我們不應視之為事實真相,但也不應全盤否定。這只是一個重要框架,令我們至少可以確定主要的差異點,以及整個年度需要關注的積極或消極的異常現象。是的,宏觀經濟預測必不可少。

關於預測的幾點經驗

第一個經驗是,幾乎每年,獨立的預測都比超國家機構和各國央行的預測更為準確。這是顯而易見的。獨立預測人沒有政治壓力,進行預測時不必討好政府政策。投資者越來越傾向於使用自己的經濟預測團隊和真正獨立的預測機構,上述因素就是一個主因。

儘管投資銀行和國際機構的預測總是值得外界關注,但大多數投資者已經逐漸意識到,這些大型機構的預測往往由於政治正確和外交辭令過多的傾向而模稜兩可。不妨留意一下,即使是在政府錯誤施政導致經濟崩潰的那些國家,提前一年的預測從外交層面看也往往是樂觀的。

第二個經驗是,大多數預測往往認為政府支出和央行刺激計劃具有樂觀和非凡的乘數效應,尤其是歷經多年的財政緊縮之後。大多數情況下,當我們審視大國央行和大型國際機構的預測時,其最大錯誤就是預期需求側政策會對消費、增長、就業和投資產生異常巨大的積極影響。

在我看來,預測和現實之間兩個最大的分歧往往出現在資本支出和通貨膨脹。這並非巧合。當預測人過於強調需求側政策,而忽視了債務累積、產能過剩以及大多數此類措施的不良記錄時,資本支出和通脹預測幾乎無可避免會出現巨大錯誤,而且比產出和就業方面的錯誤要大得多。

同樣,大型預測機構往往忽視或否定供應側政策,致使預測過於謹慎。這一點在2014年部份歐元區國家的經濟復甦,或2018至2019年度美國就業和經濟增長的預估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一個最清晰的例子就是,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幾乎每年都大幅低於先前的預測。

第三個經驗是,當負面消息已經成為共識時,預測的準確度往往會顯著提高。即使在評估可能大幅拉低下年度預測值的風險時,大型機構也傾向於認為這些事件發生概率較低,以保持「積極」的願景。更有諸多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是一個心態問題,因而有人主張應該保持健康、樂觀的願景以支撐經濟。這一點顯然已被現實打臉。過於樂觀削弱了重要預測的可信度,卻無助於令經濟主體在衰退中看到光明前景。

在過去9年裏,我們見證了經濟預測的重大進步。部份投資銀行已經擺脫了以往描繪美好前景的角色桎梏,不再重複來年「這次會不一樣」的故事框架,而是採用了更現實的預測方式。令人遺憾的是,每年全球展望報告的結尾方式仍然令人瞠目結舌,年復一年提供相同建議:在未來12個月裏進行利差交易。

國際機構也進步明顯。與10年前相比,其預測方式更具現實性,但通貨膨脹和GDP預測仍然失之於偏向政府樂見的數字。然而,這些機構受到來自政府的強烈且不斷上揚的壓力,其實正表明如今的預測變得更加獨立了。

作為投資者,我們最後的經驗很簡單:對於那些過份強調政府和央行刺激措施積極影響的預測,要謹慎對待。請記住,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和從未出現過的乘數是不會發生的,且在債務水平空前高漲、產能普遍過剩的形勢下更不會發生。

集思廣益

僅閱讀主流的宏觀經濟報告會導致巨大的確認偏誤,即使這些報告出自不同機構之手。許多年前我就深知,我們可能會獲得幾十個不同的消息來源,但這些來源最終只是強調同一個觀點:政府支出總是好的,央行總是措施得當。

我們還必須記住,主流機構幾乎全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而且在經濟爭論中,強勢群體所傳達的信息更容易獲得採納。正如我們所見,提倡大重構,洗白現代貨幣理論,以及社會不平等、權益人投入和社會開支等概念得到認同,如此種種,與某些干預主義政黨的政治議程不謀而合,著實令人憂心。

主流機構現在應該已經認識到,採納政治教條並不能遏止錯誤的激進經濟行為,而只會損害機構的信譽。

獨立的研究和預測變得越來越重要,正是因為沒有受到來自各國政府或央行的壓力,無需編造提前設計好的預估。而這些獨立研究和預測機構的崛起,對於激勵國際機構和投資銀行重回正軌絕對至關重要。因此,採納不同研究來源非常重要。

使用預測的最好方法,正如我們很多人在進行券商權益和固定收益研究時學會的那樣:忽略第一頁,直接閱讀數據、細節和深層內容。閱讀展望報告時,不應首先注意標題以及向券商和國際機構提供的建議,那些應該最後才讀。

預測是必不可少的,而獨立性是關鍵。在2021年,獨立預測將比2020年更加重要。#

原文Why Are Economic Forecasts So Often Wrong?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作者丹尼爾.拉卡列(Daniel Lacalle)博士是對沖基金Tressis的首席經濟學家,著有《自由還是平等》、《逃離央行陷阱》和《金融市場生活》等。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觀點。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