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全球焦點無疑是美國大選了,目前這個大選因為舞弊造假,導致最終的選舉結果還需要等待法律裁決,就在這個時間點,15日的時候,中國、日本、南韓、紐西蘭、澳洲和東盟十國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有分析認為,北京可能想以這個協議為基礎,籌謀推動「亞元」概念,以對抗美元。也有學者認為,這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簽署並沒有實際的經貿意義,而是中共當局想在當前的經濟頹勢之下,營造出繁榮的假象。

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協定。

RCEP範圍及生效實施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英文簡稱就是RCEP,簽署國包括東盟十國,它們是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以及中國、日本、南韓、澳洲以及紐西蘭。可以說,這個協定涵蓋的人口之多,貿易及經濟總量之大,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

協定中涉及的15個國家的人口,大約有36億,佔到了全世界78億總人口的近一半,在這個協定最早談判的時候是有印度的,但印度在一年前的時候宣佈退出這個協定,不然的話,協定涉及的人口會更多。

參與協議的這15個國家的經濟總量大約有27萬億美元,佔到全球GDP的大約三分之一,貿易額也大約佔到全球的三分之一。

這個協定,其實已策劃了相當長的時間了,最早啟動談判是在2012年11月的時候,內容包括消減關稅以及貿易壁壘,還涉及到投資、經濟技術合作、知識產權保護、競爭政策等多個領域,但貿易界人士認為,談判及協議並沒有涵蓋人權條件,這一點應該是中共高興的。

這個協定雖然在15日的時候已經簽署,但是投資界人士認為,距離協定真正的生效和實施可能還需要兩年的時間。中共商務部副部長及首席談判代表王受文說,協定生效需要15個成員中至少9個成員的批准,其中要包括至少6個東盟成員國以及中國、日本、南韓、澳洲和紐西蘭中的至少3個國家。

粵語配音影片

中共當局隱藏其角色?

那麼,作為這15個成員國中最大的經濟體,中國在其中扮演了甚麼角色呢?

在這個協定簽署時,日本共同社有一篇評論認為,由於中國不是美國曾經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就是TPP的一部份,所以中國在推動這個RCEP協定落實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雖然日本媒體表示,對於這個協定的簽署,中國是發揮了積極作用的。但中國大陸媒體在近期的報道中,卻一直強調這個協定是由東盟十國發起的,中國只是「應邀」參與。之前,中共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也表示,這個協定的談判是在東盟的主導下,各方積極推進的結果。

而在15日的時候,出席RCEP協定各國領導人會議的李克強,也又再次強調,在協定談判過程中,東盟國家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功不可沒,中方將繼續堅定支持東盟發揮中心作用等等。

然而就在去年的時候,中共官媒還在表示,這個RCEP的談判與中共當局發揮的作用密不可分。

現在,雖然中共轉了口風,對自身扮演的角色進行了重新表述,但是針對中國的前後表述,外界對此卻是各有分析。

《彭博》的專欄作家費克林(David Fickling)認為,由中共主導下的這份貿易協議恐怕不是「自由貿易」的結晶,更像是彰顯19世紀末新帝國主義「強權即公理」的理念。

費克林還舉例分析說,中國與澳洲是早已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兩個國家,但中共為報復澳洲對中共疫情問題的追責和在香港問題上的表態,中共暗示中國貿易商停止從澳洲進口特定商品,導致數噸澳洲龍蝦擱置在上海浦東機場,任其腐爛。

費克林在撰文中表示,由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提出的RCEP,已經失去「自由貿易」的實質,成了中共實現其「中國夢」的擴張工具。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講席教授謝田博士則認為,在2012年項目開始之初,中共當局對RCEP並無興趣,因為RCEP是一個區域性的協議,範圍僅覆蓋亞太各國,在商貿經濟層面對中共的意義和利益都不大。當時中共的目標是希望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但TPP把中共排除了。

謝田教授分析說,經過30多輪談判,2019年的時候中共才決定加入RCEP,可以說中共作出了一些讓步,而在中美貿易戰中失去美國市場和機會之後,中共當局希望轉向這些亞太國家來抗衡美國。雖然中共現在加入RCEP並希望可以主導,但是日本、澳州等國不會允許中國佔據主導地位,並且目前中國也沒有經濟實力、以及市場吸引這些國家允許中國在多邊貿易中佔據主導。

他認為,日本、南韓及澳洲的加入對整個RCEP只有象徵意義,而中共通過RCEP想表示還在積極活動、自身還具有國際影響力,並想以此突破美國的亞太戰略包圍圈,但這個影響力已在衰退之中。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德賴斯代爾(Peter Drysdale)則認為,RCEP還是由東盟主導,中國只是應邀參與。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RCEP的重要性不在其規模大小或是從雙邊升級到多邊貿易協定的意義。他認為,RCEP最重要的象徵是這些亞太國家對多邊主義的堅持。

也有分析認為,中共是玩弄規則的高手,雖然加入了很多協定但通常都不會守規則。加入WTO後處處鑽規則的漏洞,好處佔盡,各種承諾如同一紙空文。中共2016年簽署的巴黎氣候協定,很顯然,也沒人會認為中共真會遵守;而中共搞的「一帶一路」,很多沿線國家希望中共帶去資金和技術,幫助發展基礎設施,但最終發現是債務陷阱,大呼上當。中共現在簽署RCEP,最主要的可能還是要給國內打雞血,另一方面想借此抗衡美國,其它國家不要對中共兌現所有承諾抱太大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國語影片

印度退出談判 台灣高關稅產業或受衝擊

我們可以看到,協議中的15個成員國,有兩個重要地區不在其中。一個是印度,另一個是台灣。剛才我們談到了,在RCEP談判啟動之初,印度原本也是談判方之一,但是印度在2019年宣佈退出了。

關於印度退出的原因,中國大陸媒體報道說,是因為擔憂在RCEP框架下,將被要求逐步削減對其它成員國的關稅,這將會使中國低價的商品,澳洲和紐西蘭的農產品等,大量湧入印度,進而損害到印度企業的利益。另外,也有分析認為,不僅有可能損害到印度的企業利益,對印度的勞動力市場也會造成衝擊。

據說,協定國雖然有意在短期內不接納新的成員國,但將為印度的隨時加入敞開大門。而一旦印度加入,將使這一龐大經濟圈的人口總數和所佔世界GDP的份額都將大幅增加。

印度的這種擔憂,應該不是個案。謝田博士認為,事實上東盟十國和中國在經濟上互補的關係都很弱,而更多是直接競爭的關係。他舉例說,東盟中的越南和泰國,尤其越南,和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都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在中國經濟衰退之際,國際供應鏈企業及中國廠家都遷往了越南,所以這是一個直接的競爭關係。

同時,東盟的這些國家中沒有一個國家有足夠的市場,能讓中國可以通過出口累積足夠的貿易順差,賺取大量外匯。所以這些國家,並不會給中共當局帶來特別的收益或科技技術。

我們再來看台灣,目前有分析認為,如果這個RCEP生效,對台灣的高關稅產業,包括機械、石化、農產等,會造成一定的衝擊。

台灣東盟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表示,RCEP中大部份成員國已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除了中國和日本、日本和南韓。而RCEP最重大的意義在於,生效後,三方將首次互降關稅,東北亞與東南亞經濟將面臨整合。例如,台灣和日本的產品進入南韓,而日韓互降關稅,這將讓維持原關稅的台灣產品失去競爭力,因此這部份會對台灣影響較大。

徐遵慈還分析,台灣的出口有五到七成屬於半導體、電腦、電子電機零組件或高科技產品,原本就享有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下的零關稅待遇,因此,不會受到RCEP的衝擊,至於其他三成的產業廠商,則可以透過直接到東南亞國家設廠或佈局,來規避掉這層關稅。

另外,我們再來說兩句澳洲。謝田教授認為,這個協議對中國與澳洲的貿易也難以起到作用,中共當局一旦發現澳洲和美國在情報、軍事等領域合作,並聯合對抗中共當局的時候,從國際政治角度看,中共會防範和報復。所以即使簽署了RCEP,兩國之間也不會有強大和牢固的頂層關係。

關於這一點,從近期曝出的消息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共當局已經限制對澳洲多種產品的進口,在中國經濟衰退之際,鐵礦及其他原材料的需求都在降低,中國、澳洲的貿易額正在降低。

RCEP促中日韓三邊談判 日韓貿易戰解決平台改變

說完了印度、台灣以及澳洲,我們再來看這個RCEP對中國、日本、南韓三國的影響。

早前,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生院亞太研究科教授浦田秀次郎在接受中國大陸財經媒體專訪時表示,如果RCEP成功簽署,中、日、韓三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障礙會小很多,因此在RCEP框架下,中日韓三邊達成自由貿易協定是可行的。中日韓三國中,中韓已達成協議,所以只需要中韓兩國分別再和日本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就可以完成三邊自由貿易協定。

財商天下的中國金融專家麥先生表示,在這些簽約的國家中,日本可能是覺得最為遺憾的國家,為甚麼?因為日本一直希望美國可以重回「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但從美國的反應看,並不看重這個協議。此外,RCEP簽署之後,日本和南韓之間的貿易戰解決平台也將發生改變。

對於中日韓的三邊貿易,謝田教授認為,中共現在無法從美國得到技術,從歐洲可以獲得的技術也有限,所以會寄希望於日本和南韓,希望成為它的技術進口來源地。

但是日本和南韓並不愚蠢,不會輕易讓中共得逞。尤其美國已經向他們提供了中共當局不法行為的證據,兩國應該會有所提防。並且,日韓都是美國重要的軍事和經貿夥伴,他們知道美國對中共的立場,所以一定會對中共有所戒備。事實上,日本和南韓都沒有足夠的市場供中國出口,如果中共賺不到錢,相應的也就沒有錢購買技術,中共寄希望於日本和南韓實際技術進口的想法也將會落空。

中共或籌謀「亞元」概念 美國不會坐視不管

那綜合了以上內容的分析後,我們再來看中共是否有借這個RCEP想推出「亞元」概念。

財商天下的金融專家麥先生認為,北京當局應該對亞洲的共同貨幣(亞元)有一定的籌劃,雖然這個概念最早由日本提出,日本希望通過亞元來整合東亞經濟,成為實現亞洲共同貨幣的第一步。

並且,自從2001年開始,中、日、韓三國與東盟10國之間已簽署了16份雙邊貨幣互換協定。

2008年10月中旬,中、日、韓三國財政官員赴華盛頓出席會議,並協商設立800億美元的「亞洲共同基金」。通過建立東亞貨幣基金,進而建立類似歐元的「亞元」,希望以此來制衡美元、歐元,平衡全球經濟格局。

麥先生表示,中、日、韓三國的GDP已超過歐盟,可以複製歐盟的做法,但目前歐盟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仍存在很大問題。他還分析,北京對「亞元」可能會有一定的籌劃,但未來是否成功的確存在很大變數,相信美國不會坐視不管。@

策劃:許巧茹、宇文銘
主播:尉然
撰文:李曉彤、財商經濟研究所
剪輯:大中
監製:Ingrid
粵語配音:Ada
影像:香港新唐人攝製組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