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古籍中最為奇特的一部書——《山海經》,裏面有很多古代神話、奇珍異獸等等的奇聞軼事,還記載了許多可以使用在醫藥上的動植物,也是中國書籍中的已知最早期的地理博物志。還有各種仙人神話傳說。如中國自古膾炙人口的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故事在此書中均被記錄在案。

《山海經》描述了500多座山脈、300多條河流、100多個部族及400多種神獸,這究竟是作者憑藉自己的想像隨意拼湊而出,還是對於真實現象的記載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走入古老的神話研究,中外考古學家逐一證實許多內容都是真實存在的,這也引發更多人的關注。

關於《山海經》的作者與成書時間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說法, 傳說《山海經》就是大禹命令林官伯益在治水時觀察各地民情物產而記錄的。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是西漢劉向、劉秀(歆)父子最早校訂此書時,定為的十八卷,分為《山經》和《海經》。劉秀在校訂後記《上山海經表》中說道:「《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也就是堯舜大禹治水的時代。

東漢王充的《論衡》中記載:禹益(大禹和伯益)並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不至,以所見聞作《山海經》。圖為大禹像,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東漢王充的《論衡》中記載:禹益(大禹和伯益)並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不至,以所見聞作《山海經》。圖為大禹像,法國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在這短短的三萬多字的篇幅中,《山海經》記載了地理、歷史、民族、宗教、礦產、醫藥等方面的豐富內容。《山經》主要記述海內各方的山川物產、神仙祭祀等,包括南山、西山、北山、東山、中山經各一卷,此五卷合稱《五藏山經》,簡稱《山經》;《海經》則主要記述海內外各地的地理形勢、風土人情等,包含海外南、西、北、東經各一卷,海內南、西、北、東經各一卷,大荒東、南、西、北經各一卷,海內經一卷,這十三卷合稱《海經》。

《山海經》全書僅有三萬一千餘字,但其內容卻涉及天文地理、宗教神話、民族人口、礦產資源和動植物等許多方面,是研究上古歷史的寶貴資料,堪稱中國古籍中的精華。(網絡圖片)
《山海經》全書僅有三萬一千餘字,但其內容卻涉及天文地理、宗教神話、民族人口、礦產資源和動植物等許多方面,是研究上古歷史的寶貴資料,堪稱中國古籍中的精華。(網絡圖片)

古代文獻記載《山海經》:其事質明有信

從歷史上來看,古人對《山海經》有很高的評價。例如:《漢書·藝文志》認為它是一本地理博物之作;東漢王景治水時,漢明帝還賜他《山海經》,顯示它具有相當的實用價值;《隋書·經籍志》則列在史部地理類。

漢朝劉秀在《上〈山海經〉表》中提到,「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物,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

上古流傳下來的、有著天下奇書之稱的《山海經》中,記錄各種奇珍異物。圖為《山海經》插圖。(公有領域)
上古流傳下來的、有著天下奇書之稱的《山海經》中,記錄各種奇珍異物。圖為《山海經》插圖。(公有領域)

《上〈山海經〉表》裏面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孝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萬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則《山海經》所出也。」意思是,在西漢武帝的時候,有人給皇帝進貢一隻奇異的鳥,拿各種食物餵它,但它都不肯吃。東方朔看見這隻鳥,就說出了它的名字(畢方鳥),又說它應當吃什麼,經過驗證果然如同東方朔說的一樣。皇帝詢問其,得知《山海經》中有所記載。

漢孝宣皇帝時,擊磐石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盜械人。時臣秀父向為諫議大夫,言此貳負之臣也。詔間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經》對。其文曰:「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䟽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髮,繫之山上木。在開題西北。」上大驚。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孝宣皇帝時,組織民工在上郡軋打石頭,有一塊石頭很大,滾下來把一個地面壓塌了,露出了地下的一間石屋,有一個盜賊被反手縛在那裏。那時候劉秀(歆)的父親劉向任諫議大夫,他說:這是「貳負之臣」啊。皇上問他是怎麼知道的?其父回答說是從《山海經》里了解到的。劉向依據《山海經》的記載向宣帝解釋說這是貳負的臣子危,貳負(人面蛇身的天神)與其臣子危合夥殺死了天神窫窳。黃帝大怒,下令將危拘禁在疏屬山中,並給他的右腳戴上刑具,還用他自己的頭髮反綁上他的雙手,拴在山上的大樹下。皇上聽了驚嘆不已。

從此後,很多朝中人士對《山海經》產生了好奇,而有學問的大儒紛紛閱讀、研討這本書,他們認為這是本難得的奇書,裏面包含很多的學問:可以考證嘉慶善祥以及各種變怪的天地事物,可以明了他國異鄉的民風民俗。

上古時期,黃帝打敗蚩尤的故事中,蚩尤部族有一名大將——「刑天」,他驍勇善戰,被砍掉了頭,用乳頭化作眼睛,肚臍化作嘴依然徵戰。這個神話故事很多人小時候都聽說過,一定會認為人沒有了頭怎麼能活呢?而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博物志》(由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Plinius Maior)所撰的一本科學書,又譯為《自然史》)記載中的傳說生物——無頭人(Blemmyes),傳說位居於古羅馬時代的北非撒哈拉沙漠,其沒有頭,五官就長在胸部上,與刑天的形象非常接近。

《山海經》中記載了很多怪異生物,有人認為其所描述的是在古代中國或另外空間真實存在的生物。右圖為「刑天」是蚩尤部族的一名大將。(網絡圖片)
《山海經》中記載了很多怪異生物,有人認為其所描述的是在古代中國或另外空間真實存在的生物。右圖為「刑天」是蚩尤部族的一名大將。(網絡圖片)

《山海經》中還有對小人國的記載:「有小人國曰僬僥之國,幾姓,嘉穀是食」。這段描述以往總被當作是古人的奇妙想像,直到俾格米人(非洲中部矮人)被發現後,才知道原來小矮人真的存在。

三星堆文化遺址 證實《山海經》真實性

三星堆遺址最早發現於1929年春天。1993年是第一次正式發掘三星遺址。自此,引發了半個世紀的三星堆遺址考古,尤其是1986年7月至9月間,兩個大型祭祀坑相繼發現上千件珍貴文物。

在此之前,雖然古籍中有很多關於《山海經》的記載,但是人們都以為是神話故事或是古人的想像。然而,三星堆其中的一些遺址,證實了《山海經》中所記載的「神話」,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等。

考古人員在一個祭器坑中發現了許多保存完好的象牙,而今日成都平原並不是野象的棲息地;遺址中還出土了很多玉器,而成都平原並不出產玉石。其實,翻開《山海經》便可找到答案。《山海經·中次九經》指出:「岷山……其獸多犀象,多夔牛」;「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白珉即是白色的硅質類岩石,其說明三星堆遺址中象牙和玉石器的來源。而三星堆出土的人首鳥身青銅像,也與《山海經·中次八經》中的山神形象相合。

最特別的是,三星堆遺址中還發現了青銅神樹,其中最大一株神樹高達3.95米,一共有三層,每一層又分出三枝樹枝,而所有的樹枝都自然下垂,整株青銅樹上一共站有九隻鳥。當見此樹使人不禁憶起有關「十日」的記載。

三星堆遺址中發現的青銅神樹(圖),讓人聯想到《山海經》裏有關扶桑樹與太陽神鳥的記載。(Siyuwj, Wikimedia Commons)
三星堆遺址中發現的青銅神樹(圖),讓人聯想到《山海經》裏有關扶桑樹與太陽神鳥的記載。(Siyuwj, Wikimedia Commons)

據《山海經》中所記載的扶桑樹與太陽神鳥,天帝的妻子羲和生了十個太陽,棲於東方扶桑樹上,神鳥在天上背負太陽飛行。「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其大意是,在湯谷這裏長著一棵巨大的神樹,名叫扶桑,是太陽洗澡的地方。九個太陽棲息在下面的樹枝,一個太陽棲息在上面的樹枝。每天會有一個太陽乘著金烏神鳥從人間值班回來,另一個太陽便會在這時乘著金烏神鳥,去人間值班,這樣十個太陽每天輪流值班。而尚書堯典有「日中星鳥」之記載,也是指此事。

青銅神樹樹枝上共棲息著九隻神鳥,顯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寫照,可見「十日」等說法絕非荒唐。而在世界的古文明和原始部落也都流傳著同樣的傳說。

有越來越多事實證明《山海經》記載的內容,在後來的歷史中也多次驗證為確有其事,是對約4000年前中國歷史的真實記載,《竹書紀年》一書的許多內容和《山海經》可以相互印證更加證實這是一部歷史書。有專家曾表示,山海經中記載了關於失落異世界的秘密,「這並不只是傳說。」

《山海經》是史前文明巨著 記載著人神共通時期

一提到的青銅神樹不得不讓人聯想到中國古代神樹的傳說,在《山海經》記載了3棵神樹,分別是中央的建木、西方的若木和東方的扶桑木。據《海內南經》記載,都廣之野有一棵建木,黃帝和太昊通過這裏來到人間。

《從〈山海經〉看中國歷史觀念的異化》一文中這樣寫道:在5000 多年前的上一次大洪水後中國文明從新開始而進入了一個人神共通的美好歷史時期,因為環境已經更加美好的緣故,所以更加美好、友善的生命形式就會產生,那麼就形成了一個與上一次文明末期完全不同的生命環境,如一些與業力少的環境相適應的生命,如麒麟、鳳凰、龍等動物便應運而生。

據《山海經·西山經》記載,「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其獸多虎、豹、犀。有鳥焉,其壯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當時產生的生命形式的豐富多彩,是現代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

文章說,但是隨著個人、部落的私心膨脹,從而人、部落、整體社會這些生命的道德水平已不足以在人神共通這樣的美好環境中生存。與不好的人心、敗壞的道德相適應,人的生活環境也就更加多苦難,從而人類空間更加迷,也就難於見到神,所以與這種道德水平相適應,神便安排帝顓頊絕地天通,結束人神共通的時代,此時約在4400年前。

因為人的道德敗壞而結束人神共通時期,所以人們周圍的生活、自然環境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各種奇珍異物已經逐漸減少。雖然環境正在變化,但因為整體社會的環境與現代社會相比還是非常和諧,所以現代人觀念中的奇珍異物還是可以看到。

隨後在約4000年前大禹治水,便由益記載治水時的所見所聞,形成《山海經》,如漢劉秀在《上〈山海經〉表》中提到,「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物,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王仲任《論衡》、趙長君《吳越春秋》也認為《山海經》為禹、益所作。

王仲任《論衡》、趙長君《吳越春秋》認為《山海經》為禹、益所作。圖雕大禹治水。 (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王仲任《論衡》、趙長君《吳越春秋》認為《山海經》為禹、益所作。圖雕大禹治水。 (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山海經》裏面的其它內容之所以人們不願去接受它,是因為地球的地理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裏面記錄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早已不復存在,裏面的風土人情也無從可考。

今本的《山海經》非最初的《山海經》,其內容已經被後人變異了。根據記載,《山海經》最早是配有圖的,在晉後也失傳了,而今所見之圖,都是後人所作。

正見網的署名文章《一部記錄史前文明的巨著:〈山海經〉》中評論說:「受到今天實證科學影響的人,人們不理解就把它說成古人荒誕的不合實際的神話。要真正去理解《山海經》的全部內容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切都變了,找不到他們所要的實證。但是,跳出實證科學的框框去看,《山海經》就是一部史前文明的巨著,在那裏我們會發現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與遠古的史前比起來,連小兒科都不如,也許這就是《山海經》存在的目地。」@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