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道」,認為「道」制約著一切,無論從政或經商,政有政道,商有商道,凡事皆需遵循。即使商人以盈利為目的,但是也不可違背天理與人道;商道雖然有商業的獨特規律,但做人的道德仍然是其首先要遵循的根本。

堅持正道的商人,就是誠商正賈,能夠取得「上以濟人,下以利己」的經營效果。意思是,一個真正聰明的經商者在做生意時要以幫助別人為主要宗旨,同時自己也可賺得一些利潤;只有這種既利他、又利己的生意才能做得長遠;反之,靠坑蒙拐騙、缺斤少兩、以次充好、欺行霸市來獲利,雖能獲得短期效益,卻不能保持長久,此為誠商正賈的君子所不齒。

傳統中國人認為:厚德載物。德是福分和財富的根本,福分和財富皆從德轉化而來。德猶如水,財富猶如船,水淺則無法載動船。

古代秤內涵深 凝聚傳統文化精華

古人一直告誡人們,要買賣公平,生財有道。因此秤在人們心目中被認為正直無私、光明磊落的象徵。

古代的秤,16兩制。其分別以16顆星星作標識,前6兩是南斗星6顆,再7兩是北斗星7顆,最後3兩是福祿壽3星。南斗主生,北斗主死,福祿壽主福氣、財富和壽命。

中國古代流傳給我們一把作為誠信標桿的秤,凝聚著傳統文化的精華。(fotolia)
中國古代流傳給我們一把作為誠信標桿的秤,凝聚著傳統文化的精華。(fotolia)

秤星必須是白色或黃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公平、正直,不能黑心;秤桿上的第一顆星又叫做「定盤星」,只要確定好定盤星就是一把好秤,所以往往把定盤星用來比喻事物的準繩;在做買賣時商人手提著那個繩紐,叫做秤毫,意思是在約秤時要明察秋毫,決不可粗心大意。

秤一提起來首先看到的是定盤星,提醒商人要權衡一下良心,無論做甚麼生意都不得缺斤短兩。如果給人短斤少兩則損陰德,其中少1兩叫「損福」,少2兩叫「傷祿」,少3兩叫「折壽」。藉此暗示人們做生意要誠實,不能昧著良心幹那損人利己的事。

諸葛亮說過:「我心如秤,不能隨人低昂」,而這個說法已經超越了買賣,昇華到了人格、品德的高度。無論是做秤的人、用秤的人,都要公正、公平、公道。這桿秤可以秤出人的誠信、正義,這也正是中華傳統內涵的傳承。

「商聖」范蠡 富而行其德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就包含了誠與信。無誠無以處世,無信無以立身。誠信是做人的準則,也是商業道德的支柱。

陶朱公范蠡,春秋末期楚國宛縣三戶(故址在今河南淅川縣西)人。字少伯,越之上將軍也。世人稱讚他:「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也因此被稱為「商聖」。而他的傳奇經歷至今無人可以複製。

范蠡像(公有領域)
范蠡像(公有領域)

范蠡深知道家「功成身退」的道理,輔佐越王勾踐稱霸天下之後,拋棄了功名利祿,在齊國隱姓埋名,自稱「鴟夷子皮」,在海邊和兒子們勞苦耕作,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十萬家產。齊人仰慕范蠡的賢能,於是要拜他做國相。他嘆息道:「住在家裏就積累千金財產,做官就達到卿相,這是平民百姓能達到的最高地位了。可是,長久享受尊貴的名號並不吉祥。」於是辭相散財,再次悄然離去。范蠡來到了陶地,認為這裏是天下的中心,交易買賣的道路通暢,於是在此定居,不長時間,又積累了很多財富,人稱「陶朱公」(陶是地名)。

范蠡為何經商屢獲成功呢?首先,他重視誠信經商。他強調:「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意思是要合理地貯存商品,加速資金周轉。交易貨物時要保證質量,不能以假冒偽劣商品欺騙他人。腐敗的食物絕不能存留,以免進入市場。商家要遵守商業承諾,不囤積居奇,不坐地起價。

道家認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意思是,名利乃身外之物,人們卻常為了獲得名利而戕害身體。生命比財富重要,人們卻為了財富而失去生命。所以過於貪愛反而失去更多;擁有太多結果促成死亡。

所以范蠡能夠不被錢財和功名左右,重德行善,傚法「聖人不積」的思想,屢次散盡家財施濟貧困,既救助他人又保全了自己。范蠡也曾被司馬遷稱讚是「富好行其德者」。

范蠡總結經驗,留下12條經商秘訣,其中3條都與人的立身「道德」有關:立心要誠正──切忌粗糙,粗糙則出品劣 ;主心要安靜──切忌驚惶,驚惶則忘決斷;相處要誠實──切忌虛假,虛假則害己終。

君子興家 不用奇計

東漢評論家許劭《予學·興亡卷七》有雲:「君子興家,不用奇計」,意思是說,君子興家立業,靠的是行走正道,不能憑藉一時的奇巧僥倖得到財富。宋代詩人陳與義的《王應仲欲附張恭甫舟過湖南》詩雲:「從來有名士,不用無名錢」,就是說,自古以來的君子不會用沒有正當來歷的錢財。

《論語·裏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該語在後世逐漸演變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見《增廣賢文》)這一經典說辭。

「道」講的是一種規則。合道之財,我們不丟,不合道之財,我們不取。不是自己勞動產生的財富,拿了心裏會不安的。而從佛家的因果報應來看,不貪不義之財,福報將不期而至;反之,則不僅有損德行,還會遭到相應的報應。

做生意有經商之道。經商之道,在於公平競爭,以自願、平等、誠信的交易為原則,來約束每個商人的行為。唯有恪守商道,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賣乾淨貨,賺良心錢,才能成為市場競爭的贏家。

在唐朝中葉,都城長安西市中有一位名叫宋清的藥商,名聞長安城,當時長安坊間有這樣一句話:「人有義聲,賣藥宋清。」身為一名普通的藥商,他為何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

主要原因是宋清做生意與其他商人完全不同。第一個不同是他善待採藥人,會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藥材,從深山大澤採藥回來的人都把品質上乘的藥材先賣給宋清。自然宋清手中的藥材會比其他藥商手中的藥材優質、藥效也更好。

長安城的中醫用宋清手中的藥材,輔以自己開的藥方,往往賣得非常好,大家都因此稱讚宋清。(Shutterstock)
長安城的中醫用宋清手中的藥材,輔以自己開的藥方,往往賣得非常好,大家都因此稱讚宋清。(Shutterstock)

第二個不同是無論病人是否有錢,宋清都會奉上最好的藥材。如果有人手頭沒錢,他就讓患者寫下字據,先將藥拿走治病,等有錢了再來付帳。日積月累,宋清手裏積攢了很多字據,但他從沒有去向任何人討賬。

到了年終,宋清揣度一些人無法還上藥錢,就一把火將字據和債券都燒掉,自己也不再提及還錢的事。當時,西市的其他商人覺得他很傻,並取笑他說:「宋清,真是個白癡啊!」也有人覺得「宋清是個講道義的人」。

在世人或嘲笑或質疑或欽佩的目光中,宋清在開藥店的40年間,共燒燬了一百多人的欠款字據。這些人中,也有人後來做了中央政府的高官,有人做了地方的刺史,他們發達後,無不回到西市,報答宋清賒藥之恩,給宋清送禮物的人家一戶接著一戶。

幾十年間,即使在宋清這裏賒賬不還的人有逾百人,其中很多人也沒有給予宋清任何回報,但也沒有妨礙宋清成為富有之人。這是因為宋清的一次次善舉,使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他最根本的追求不是為了掙錢,而是拯救他人的性命。為了這個目的,他才可以連藥錢都不要。而基於這樣的目的,他也不會賣給病人以次充好的藥材。如此誠信、有善心的商人,自然贏得了人們的信賴,人們口耳相傳,無形中為宋清做了廣告,到其藥鋪買藥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史記‧貨殖列傳》中總結了經商致富之道,認為根本在於「誠壹」,即不論做甚麼買賣,只有懷著誠實專一的理念,最終就會取得成功。彼時並不懂得甚麼市場行銷學問的宋清,取得成功依靠的就是「誠壹」二字。

古人財富觀念可概括為三點

一、雖然淡看財富,但並不認為財富是修身養性的負面因素。《禮記·大學》雲:「富潤屋,德潤身」,意思是說,走進富人的屋子裏,即使是簡陋的房屋,也可以讓人感受到一股興旺之氣;品德高尚之人的身體則是一個能夠反映內在氣質修養的載體,靠近他就會感到溫潤爾雅的氣息。

二、對財富的認定超出了純粹物質的範疇。秦時孔鮒的《孔叢子(上卷)·公儀第九》雲:「不取於人謂之富,不辱於人謂之貴」,意思是財產不掠奪於人,可稱為富;人格不受侮辱,可稱為貴。

中國民間俗語「行短之人,一世貧窮」則告訴人們,那些行為惡劣只顧眼前利益的人,一輩子都會窮困潦倒,不會有甚麼好結果。

三、重視精神意識在理財活動中的支配性作用。東漢評論家許劭《予學·尊卑》雲:「貧者勿輕,其忠貴也」,意思是說,處於貧困中的人不要看輕自己,你身上的忠誠品格和盡心盡力的為人態度是彌足珍貴的。中國民間俗語「命好心也好,富貴直到老」更是修身理財的簡潔概括。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從古至今,一直是商人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很多商人靠自己的勤勞勇敢和聰明才智去創造財富,賺取利潤,過上了非常幸福的生活。很多商人還表現出很高的道德修養,他們在從正道賺得的錢財滿足自己的需要的同時,繼續發揮錢的作用,回報社會。

不論是春秋時期的范蠡,還是唐朝都城長安城市的一名普通藥商宋清,無不受到百姓的稱頌,值得當今的商人學習和仿傚。@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