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茶家很注重茶的品味和整體藝術氛圍,有形的茶器—茶壺、茶盞等,是茶文化藝術的精華環節,讓許許多多醉心茶藝的人愛不釋手。回顧一下宋代的茶文化,「茶盞」更是點茶藝術中不能缺失的一環。北宋徽宗年間,精緻的「點茶」文化發展到了極致,這其中,建盞[1]也扮演著畫龍點睛的角色。

鬥茶遊戲伴茶盞美學

採茶季一到,「鬥茶」試新茶遊戲普及在兩宋文人雅士、林下雄豪和市井之間。鬥茶是以點茶功夫為底子的茶技與茶藝的完美結合,點出好「茶花」久久咬盞不散是贏得遊戲的關鍵,能襯托茶花的好茶盞,就在飲茶器中一枝獨秀。宋徽宗《大觀茶論》有關於好茶盞的論述,宋代茶畫中也能看到有關茶盞的形貌變化。

兩宋的鬥茶遊戲如何影響茶器的製作與選用美學呢?

按照鬥茶比評的要點,點出來的茶花以白色「雪濤」最是上選,故而深色的茶盞最能對比襯托出美好的茶花來;還有茶花越厚、咬盞時間越長越好,那麼就要講究茶盞的寬度和坡度,甚麼樣的茶盞最適宜呢?

《大觀茶論》這麼說:「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這其中點出了適合於點茶的好茶盞的要點:一是茶盞要深而微寬,才不會在運轉茶筅擊拂茶花時礙手礙腳的,或是讓茶花旋出茶盞外,才能讓茶花(茶乳)發立;二是茶盞蓄熱性良好的話,可以讓茶花發立耐久不散。

茶畫中的茶盞

依照這樣的標準來選擇點茶鬥茶的茶盞,結果是哪一種茶盞勝出呢?我們來看看宋徽宗《文會圖》中使用的茶盞。

宋徽宗非常好茶,撰寫了《大觀茶論》,講究茶學,倡導茶藝,在宮中君臣聚會中,常舉行茶宴,親手點茶,帶動宋朝的點茶文化達到高峰。《延福宮曲宴記》就描述徽宗時一場宮廷茶事: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執、親王、學士曲宴於延福宮。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傾,白乳浮盞面,如踈星淡月。」

宋徽宗《文會圖》,茶几上備茶的茶盞是青黑色的(飛鴻踏雪/大紀元)
宋徽宗《文會圖》,茶几上備茶的茶盞是青黑色的(飛鴻踏雪/大紀元)

宋徽宗本人的《文會圖》留下宋朝君臣樂茶的佐證。這裏來看本文的主角兒——茶盞,我們看到作茶的茶几上擺的茶盞是青黑色的,這是主人—宋徽宗愛尚的最適於賞雪濤茶花的茶盞。為何用黑釉盞?這茶盞出於何名?

《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採色也。」這裏說的青黑色(也稱紺色)、玉兔毫條紋的青黑茶盞就是「建盞」─建州(福建)建窯的茶器。

建盞,宋代茶盞的代表

宋徽宗為何投給「建盞」最熾熱的眼光?就在於建盞「燠發茶採色」,它厚厚的盞壁蓄熱佳容易發茶,青黑色能夠突襯茶花的顏色。清代朱琰《陶說‧卷五‧說器中》說明:「宋人又尚建安黑盞(*建盞),不取白者,大抵宜於鬥試耳(*適宜鬥茶,容易試出水腳浮現的時間)。」

北宋的貢茶區北苑在建州,建窯也在建州,建人謂鬥茶為茗戰。宋朝的鬥茶時尚,就以建州的茶文化為核心發展出來。建窯的建盞是專為鬥茶的技藝設計出來的茶盞。建盞和鬥茶文化相牽相繫,共同寫下北宋鼎盛的鬥茶史。

建盞是宋代茶盞的代表,也是宋代燒製最多的茶盞,從民間、官府到皇室御用都有它的身影。在現代考古挖掘中,出土了不少帶有「供御」、「進琖」(「進盞」)和「官」字的碗底款標,也有佛、道教界或隱士使用的款識,它們佐證了宋代點茶文化深入宮中、民間和界外修行人的生活中。

建盞神品窯變盞,美結瞬間 ,妙在天成

以現代人的語言來說,以黑釉為基底的建盞是宋代最知名的「鬥茶神器」。黑釉建盞樸實無華,美在自然,還有一些窯變盞,瞬間凝結的窯變紋路,妙在天成,受到注目。這些建盞的窯變盞天然秀出的風采,和宋代崇尚自然美學的宇宙觀相契合,緊緊吸引著茶家、文人雅士的藝術心靈。

兔毫盞

北宋鬥茶文化中最知名的「鬥茶神器」—建盞。本盞是黑釉底的「兔毫盞」(全高6.5公分,口徑11.5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北宋鬥茶文化中最知名的「鬥茶神器」—建盞。本盞是黑釉底的「兔毫盞」(全高6.5公分,口徑11.5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宋徽宗說的「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就是指窯變的「兔毫盞」,它是在青黑的釉彩上展現出兔毫一般千絲萬縷的柔絲紋,更像是十方迸射的靈光,凝凍於瞬間,成為永恆的神采。兔毫的顏色以棕兔毫較多,還有金兔毫、銀兔毫、藍兔毫等;兔毫紋從盞口縱貫整個盞壁,直達盞底是其中的珍品 。

鷓鴣斑

北宋定窯黑釉鷓鴣斑碗,有類似的鷓鴣斑,但不是建窯的鷓鴣斑茶盞(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北宋定窯黑釉鷓鴣斑碗,有類似的鷓鴣斑,但不是建窯的鷓鴣斑茶盞(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建盞除了兔毫盞,還有盛名的「鷓鴣斑」,也稱「滴珠」,日本稱「油滴天目」(看→日本九州博物館「油滴天目」),形容建盞燒製過程中窯變產出密集的白色滴珠狀、油滴狀的斑紋,宛如鷓鴣胸羽的斑點。清人程哲《窯器說》:「滴珠大者真」。這是燒製過程中自然產生的「毫變盞」,不是二次加工製造的,個個都是唯一的,帶著天然本色。如果放大來看,一個滴珠宛然是一個世界,一個又一個攢集的世界形成無窮無盡的宇宙天體一般。現有傳世品非常稀少。[2]

從建盞開始產造的時代,毫變盞的鷓鴣斑就是被追捧的珍品。宋朝當時茶家、文人雅士間愛好變窯茶盞的時尚,反映了當代崇尚自然、天然的美學眼光:

「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見北宋初年陶榖《清異錄》。

「鷓鴣斑」之名,載著它美妙天成的風采,從宋代以來一直在詩詞中流連,顯現了它秀出的藝術風韻。例如名詞人秦觀這麼唱:

「纖纖捧,香泉濺乳,金縷鷓鴣斑。」

看那人小心翼翼捧著建盞盛著的茶乳,在輕巧合節的一舉一動中,生活的雜質都析離了,只留下纖美和茶香。

曜變盞

建盞還有一種珍稀極品的窯變盞,日本稱「曜變盞」,可惜目前在中土、在台灣都沒有存留了。在南宋時從日本入中土的禪僧帶回去的「曜變盞」,至今完好流傳下來三個,都被指定為國寶級的寶物。

「曜變盞」是黑釉窯變後的異彩奇珍,茶盞上凝結了不規則的圓圈紋彩,耀如天宇中的群星,其周圍煥發出星辰般的幽光,尤其在光線的照射下,可能幻化出金銀藍等多彩光芒。日本十六世紀的古籍,介紹收藏鑑賞中國繪畫藝品的專書—《君台觀左右帳記》描述「曜變」是「建盞內無上之品」。

建盞的「毫變盞」稀有,美在自然天成的奇趣,妙在可遇不可求的變化。淡淡然黑釉中一瞬間停駐的絢爛帶給人驚喜,凝視絢爛幽光,若浮現於玄冥之表、又歸於虛無中,留給生命慧悟的時空。建盞,留下北宋末到南宋初期飲茶美學的一道千變萬化的霞光。

後話

「建盞」到底風光多少年?清代以來,在建窯窯址就發現了兔毫盞,其底部刻印著「供御」、「進琖」字樣。一九六零年,建窯盧花坪窯址發掘出許多刻有「供御」、「進琖」的盞底殘片、墊片(燒製時用),進一步證實「建盞」在宋朝進貢皇帝御用的事實。以「琖」替代「盞」字,表示了這些陶土燒出來的茶盞,如同玉璧一般珍貴。這些「供御」、「進琖」字樣的殘片,和帶著銘文的出土器物,從北宋中晚期到南宋中晚期的窯址中都有發現。

可惜,建盞的技藝已經失傳好幾百年,為何會失傳呢?耐人尋味!可能一代有一代配享的美,那一代人思想中的敬意、文化的高度必須達到一定的水準,上天才會展開那一層次的美給人欣賞吧!宋代人對鬥茶遊戲、對點茶的熱誠與誠敬,精神高度上達天視,所以就配享了建盞的美。

如今,鬥茶文化留下歷史餘味附在少數流傳的建盞上讓人回味,喚起人們的追想……中華民族的茶,有著這麼豐沛的自然美醞,讓人一窺自然天成的絢爛美妙,喚起人敬天的心。

[1]「建窯」是中國著名的古窯之一。清代《景德鎮陶錄.卷七》:建窯「古建州窯也,出宋代,為今之建寧府建陽縣,始於建安後遷建陽」。古建窯遺址位於今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

[2]二零一六年秋天,佳士得紐約亞洲藝術周曾拍出一隻南宋「油滴天目」,一千多萬美金的成交創歷史天價(相當接近四億台幣,八千萬人民幣)!◇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