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記得童年時欣賞的舞蹈演出嗎?你心目中的盛世繁華是甚麼樣的?你是否遇到一個人,無論過去多少年光景,都不會忘卻她最美好的樣子?

當大唐進入鼎盛階段,樂舞藝術也達到了中華歷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給大詩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經過五十年之久,他永遠銘記著觀者如山、一舞動四方的盛況。

那是玄宗開元五年(717年)的一天,年幼的杜甫在郾城觀賞了一支劍器舞。舞台上的主角公孫大娘,著一身珠玉燦爛的勁裝舞衣,執一柄光彩奪目的雪亮長劍。她的舞姿矯健輕盈,技藝冠絕當時,驚心動魄,觀之者深受感動,天地也彷彿為之震盪。然而這支舞蹈,終究隨著盛唐氣象遠去,卻永遠停留在杜甫的記憶中。

直到代宗大歷二年(767年)的五十年後,年邁的杜甫在夔州,再次目睹公孫大娘弟子的劍舞。舞蹈的風采依舊,然而杜甫從垂髫小童變成衰病老人,教坊第一的傾城舞姬也換作盛顏不再的他鄉之客。杜甫更從中讀出不勝今昔、千古興亡的感懷,於是寫下了一首瑰麗壯觀、而又豪宕悲涼的著名詩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脣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
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詩境賞析

這首詩的開篇,是一段兩百餘字的詩序,作為詩歌創作的緣起。杜甫主要介紹自己在少年、老年兩次觀賞劍舞的經歷,由此展開對公孫大娘其人其藝的追憶。然而如今的唐朝,經過安史之亂由盛轉衰,身懷絕技的舞姬弟子也只能流落偏遠小城,寂寞起舞,任年華漸漸老去。

杜甫撫今追昔,通過兩代藝人的身世對比,生出盛世難再、人事全非的感慨。他還在詩序中特意點明兩次觀舞的準確紀年——「開元五載」「大歷二年」,與詩中的「五十年間」暗暗呼應,他的今昔、盛衰之思,在時間的變遷中自然流露。這個飽經憂患的老者,用平靜質樸的語言將繁華成空的往事娓娓道來,卻又如怨如泣,包涵沉鬱悲苦之深情。

這篇序言對後面的詩歌,起到了重要的牽引作用。它講述了公孫大娘師徒的不同遭遇,道出一代王朝的興衰巨變,詩人也藉此感嘆離亂末世,抒發慷慨悲情。同時,它為詩歌構建了一段厚重蒼茫的背景,奠定了全詩的主題和情感基調。在詩歌部份,詩人就能集中筆墨,描寫盛世歌舞與國家興亡之變。

整首詩歌可分為三大層次。起首八句為第一層,杜甫用綺麗誇張的詞句,描述公孫大娘在郾城舞劍的壯麗場面。杜甫懷著無限神往之情,回憶當年的公孫大娘:曾經有一位絕代佳人公孫氏,她的劍器舞享譽四方。接下來,他從觀眾的反應以及舞姿的氣勢,烘托她技藝之高。她演出的時候,觀者綿延如山,為之驚歎傾心;天地彷彿撼動,為之起伏震盪。

公孫大娘精彩絕妙的舞姿,為杜甫打開一個多姿多彩的奇幻世界,他通過一連串的比喻,烘托公孫氏的劍舞。「㸌如羿射九日落」,閃爍的劍芒絢麗璀璨,如同羿射九日般光焰四射;「矯如群帝驂龍翔」,舞動的身形健美敏捷,好像天神駕龍般翱翔天際。「來如雷霆收震怒」,公孫氏舞動時的劍意,有雷霆萬鈞之威勢;「罷如江海寧清光」,她收束時的身段,又如江海凝光之靜美。

杜甫細膩地描寫公孫氏劍舞的動人之處,雖然年代久遠依然生動鮮活,歷歷在目。這更反映出公孫氏技藝精妙,才能讓杜甫在五十年後依然記憶猶新。然而美妙絕倫的演出終究走向曲終人散的結局,杜甫在第二層筆鋒一轉,思緒拉回到現實。絳唇珠袖,人舞俱逝,幸好後繼有人,她的弟子將這項舞藝傳承下去。

第二層的六句是杜甫觀李十二娘劍舞以及兩人對話的經歷,與描寫公孫氏不同,他僅用「傳芬芳」「神揚揚」的側面手法將這位弟子舞蹈一筆帶過。以此過渡,杜甫引出「感時撫事增惋傷」的憶盛世、抒悲恨的第三部份。

第三層的前半段,杜甫回憶開元盛世時,教坊宮女八千之多,只有公孫大娘的劍舞名屬第一。五十年來國家戰火不斷,朝廷衰敗不振,宮廷的梨園弟子如煙塵般散盡,只剩下清冷冬日中李十二娘的落寞舞姿。他通過幾句詩描寫唐朝女樂的興衰,折射出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變化。

本詩的最後六句,進入濃郁厚重的抒情部份。玄宗皇帝離世多年,陵前樹木已經合抱;杜甫也流落到荒涼的夔州,曲終人散時生出樂極生悲的徬徨。「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他經歷了國家的離亂和命運的坎坷,此時年老多病,憂傷迷惘,彷彿天地間的惆悵客,不知何去何從……

一場樂舞,就是一段歷史的象徵與見證。《杜臆》評價這首詩:「古詠李氏,卻思公孫;詠公孫,卻思先帝;全是為開元天寶五十年治亂興衰而發。」杜甫通過兩代舞姬的描寫,揭開滄桑變幻的歷史真容,既有頓挫深沉之氣象,兼具凝重悲壯之情感。

唐詩背後的故事

「詩聖」杜甫,是唐朝盛衰轉折的見證者。從安史之亂後,他就開始了攜家避難的漂泊奔波之旅。這一路上杜甫居無定所,遭遇戰火、饑荒、貶謫等重重磨難,依靠朋友接濟、擔任幕僚,才能「苟全性命於亂世」。這段時期,杜甫的心境是孤悶而淒涼的,寫下許多回憶往事和反映國家命運的詩作。

他意外地和舞藝精湛的宮廷藝術家相遇,頓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相惜之意。而且,李十二娘的舞姿,勾起了杜甫對樂舞、對往昔盛世刻骨銘心的記憶。在這首詩中,我們讀出了杜甫的身世飄零之苦與時代今昔之痛,更有緣一窺盛世樂舞的風華無限。讓杜甫念念不忘的劍器舞,究竟是一種甚麼樣的傳統舞蹈呢?

從中華傳統藝術中,劍有「百兵之君」的雅號,劍器舞從劍術發展而來,成為歷代文人武士重要的文化活動。春秋時期,子路見孔子,曾拔劍起舞;楚漢時期的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晉人祖逖、劉琨,夜半聞雞起舞,提升武藝。唐朝也出了一位「劍聖」裴旻,這是一位征戰沙場的將軍,他的劍術和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並稱為「三絕」。

早期的劍舞,大多隨心而舞,沒有固定套路,主要展現舞劍人的技巧。公孫大娘借鑑了裴將軍舞劍的技術和意境,與女子舞蹈相融合,創作出《臨裏曲》《裴將軍滿堂勢》《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曲目。杜甫當年欣賞的,就是其中的《劍器渾脫》。

公孫大娘是民間藝人出身,因才藝過人被選入唐玄宗的梨園弟子,不僅為王公貴族演出,也時常在京城附近獻藝,杜甫在童年才有機會欣賞到她的舞姿。從杜詩來看,公孫大娘的劍器舞是一種女子獨舞,表演者穿著特殊的華麗軍裝,持劍為道具,翩翩起舞,展現出剛柔並濟、雄妙剛勁的舞蹈風格。

公孫大娘獨擅靈動與力量並存的劍器舞,贏得「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的美名。她承襲了劍術名家的劍舞要義,同時創製曲目、收徒授藝,將劍器舞發揚光大。公孫大娘對其它藝術門類也有獨特貢獻。書法家張旭,正是從她的《西河劍器》中領悟草書秘訣,從此境界大為提升。公孫大娘,不僅是傑出的舞蹈家,更是傳續傳統藝術的藝術大家。

她的舞蹈,震撼了現場觀眾,更成為杜甫與後來眾多文人的創作靈感。晚唐司空圖有詩曰:「樓下公孫昔擅場,空教女子愛軍裝。」宋人鄭思肖題詩:「纖手生風攪晝寒,好花翻影豔清歡。」這一幕曠世絕豔的舞蹈,將永遠和那個不可複製的唐朝盛世,共同定格在中華詩歌之中。#

點閱【品讀唐詩】連載文章。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