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賈島《尋隱者不遇》

青松嶺下,是我尋尋覓覓、徘徊又佇立的背影。白雲深處,是你瀟瀟灑灑、超然而飄渺的風姿。隱者,是一個愈是努力深藏行跡,愈是讓人不辭辛勞地追尋的神秘名字。

在詩歌的黃金年代——唐朝,有這麼一群才華洋溢的文人,他們懷抱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渴望建功立業,功成名就;又傾慕修行人士逍遙無礙的彼岸,嚮往遠離樊籠,陶醉忘機。

於是,我們讀到了「畫眉深淺入時無」的忐忑,「若個書生萬戶侯」的豪邁,以及「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我們也讀到了「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的幽邃,「獨倚松門久,陰雲昏翠微」的悵然,還有「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的超脫。

從「招隱」到「尋隱」

唐代的尋隱詩歌是古代隱逸文化的一部份,隱逸之風,古時早已有之。先賢許由拒絕堯帝的禪讓,逃到潁水邊清洗雙耳。道家的老子棄官歸隱,出關雲遊;莊子拒絕做官,寧願自由地曳尾塗中。儒家的價值觀中,如果世道昏暗無法實現仁政理想,士人權且獨善其身,等待時機。

圖為《春綺圖》局部,明 顧懿德繪。 (公有領域)
圖為《春綺圖》局部,明 顧懿德繪。 (公有領域)

無論是身在山野,心存朝闕,還是修身養性,同化大道,古時候的聖賢和士人,不約而同選擇了遠避朝廷、深入山林的隱逸之路,形成了豐富的隱逸文化。在詩歌領域,題詠隱逸文化的作品,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淮南小山的《招隱士》。這是一首仿楚辭《招魂》所作的詩歌,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以「招隱」為題的作品。

「桂樹叢生兮山之阿,偃蹇連蜷兮枝相繚。」《招隱士》從開篇就用大篇幅的文字,鋪寫深山荒谷中的叢林岩穴,虎嘯猿啼,營造出一片淒厲幽險的景象、黯淡迷濛的氛圍。作者深摯地感嘆並召喚山中的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淮南小山是漢武帝時期的淮南王門客,為淮南王招致山野遺賢而作。他生活在漢朝最強盛的時代,儒學成為主流思想,整個國家的精神取向完成了從無為而治到開拓進取的轉變。隱士雖然潔身自好,保全了高尚的操守和獨立的人格,但是他們的做法並不符合儒家「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理念。《招隱士》的出現,反映出漢朝文士對隱逸的貶抑態度。

從東漢亂世進入魏晉時期,社會動盪,儒學衰微,許多士人選擇歸隱遁世的生活,並為時人推重。東漢的徐孺子屢次拒絕朝廷徵聘,晉初的嵇康、阮籍等人不肯為司馬氏朝廷效力,隱逸重新成為不同流俗的名士間的精神歸宿。

這時的「招隱詩」創作蔚然成風,雖然仍以招隱為名,然其精神內涵一改漢初招攬隱士重回世俗的傾向,轉為尋訪隱士,並且在尋訪途中遊賞山水仙境,由衷生出隱逸情思,最終發自內心地「為隱士所召」。

以代表作——左思《招隱》為例,「杖策招隱士」,從尋隱一事開篇,對路途中的岩穴丘壑、白雪丹葩、石泉灌木展開詳細描述,感受到「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高妙境界。眼前的景物擯棄俗華塵囂,襯托出隱士高蹈遺世的風度,也將詩人的心靈淨化、昇華。他對隱逸生活悠然神往,以「聊欲投吾簪」作結,發出了掛冠歸去、追隨隱者的心聲。

唐人尋隱之風尚

循著唐人筆意,我們洞見另一重天地。他們於仕途的縫隙或者失意的低谷,入深山、過清泉,到那人跡罕至的僻靜清幽之處,尋訪心中的仙人。這一路,有鳥語鹿影相隨,有碧桃紅杏作伴,卻也可能遭遇危橋路險、風雪滿山。

圖為《松下聽泉圖》局部,明 文徵明繪。 (公有領域)
圖為《松下聽泉圖》局部,明 文徵明繪。 (公有領域)

一次次的旅行,都指向同一個結果:仙人不知何處去,獨留茅舍對空山。但是詩人們從未停下尋訪的腳步,一篇篇以「尋隱不遇」為題材的詩篇流傳下來。在《全唐詩》中,此類詩歌近200首之多,終唐一世,推崇隱逸、尋訪隱士,是詩人們的風尚,也是他們寄情山水、追尋精神歸宿的一條捷徑。

他們尋訪的隱者,有僧人、道士,也有寂寂無名的世外高人。這些人不入紅塵,不問俗世,遐棲幽遁,行蹤不定。隱者生活的環境,在荒野郊林,在疏籬茅舍,卻又居無定所,四海為家。因而當詩人們滿懷憧憬,步入自然山水,都往往惆悵無果,失落而還。這便是「尋隱不遇」的主要內容。

詩人們沒有見到欽慕的隱士,沒能實現預期中暢所欲言、盡賓主之歡的際遇,得到的是「訪師師不遇,禮佛佛不言」「擬受太玄今不遇,可憐遺恨似侯芭」的結果。如果唐代尋隱詩止步於此,就不是歷史上最輝煌的唐詩了。所謂尋隱,實為尋求個體生命的超脫和了悟。詩人們走在尋訪的道路上,實際也是走了一條自我修行之路。

他們在山重水複的探索過程中,從外尋轉向內求,精神從迷茫缺憾轉向空靈悟道。清幽絕俗的自然山水,滲透著隱者清淨無為的高情遠致,人在仙境中,身心也變得清空澄澈。於是,不必遇隱者,尋隱者已滌蕩心靈,陶然自足,恍然有悟。尋隱,正是為了尋道、證道。

盛唐時期的丘為有一首《尋西山隱者不遇》,道盡了尋隱求道的心路歷程。「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極言隱者居所之高遠樸素,流露出詩人對隱者景仰崇拜,「直上」一詞就表現出他因迫切見到隱者而跋山涉水的心情。「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几。」詩人到達目的地,周遭卻空空如也,然而空寂的屋舍,也見證了隱者清心寡慾的極簡生活。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詩人不免猜測隱者的去向,是去砍柴,還是去垂釣呢?無論是哪種情況,詩人都註定錯過了隱者,只能在心中默默表達敬仰之情了。

接下來,詩人筆鋒一轉,情緒從失望走向超脫。「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裏。及茲契幽絕,自足盪心耳。」詩人驀然欣賞到新雨晚窗下,青草蒼松的清新與幽曠,感受到身心與隱者優雅的居所達到了契合,身心也提升更高遠的層次。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雖有賓主不能相見的缺憾,詩人卻收穫了清淨的禪理,這不正是他尋訪隱者的初衷嗎?「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心有所悟,便不虛此行,便可欣然下山,何必執著於形式,非要見到那個人呢?

尋隱詩之冠

唐人的尋隱詩,既有清澹脫俗的筆法,也有高深無為的境界,佳句佳作俯拾即是。看詩中風景,有詩仙李白的「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看詩人情懷,有高駢的「惆悵仙翁何處去,滿庭紅杏碧桃開」;看隱者之高致,有李商隱的「滄江白石樵漁路,日暮歸來雨滿衣」;看意境之玄邈,有韋應物的「怪來詩思清入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圖為《山樓客話圖》局部,清 章採繪。 (公有領域)
圖為《山樓客話圖》局部,清 章採繪。 (公有領域)

眾多詩篇中,賈島的《尋隱者不遇》被推為尋隱詩之冠。全詩僅有四句,語言簡練明快,卻用虛實相間的手法,講述了一個遇和不遇的曲折故事。這首詩主要描述了詩人入深山尋訪隱者,只遇到了隱者的徒弟——童子;徒弟告訴他隱者的去處,但是隱者正在白雲深處的大山中採藥,難以確定他的行蹤。

詩人走進深山,本為尋訪隱者,意外地遇到隱者之徒;既然見到了徒弟,就更有把握見到師父;他急切詢問隱者所在,童子也給出了確定的答案——山中採藥,相見的希望又增加了;但是山巒高峻連綿,雲霞深邈莫測,隱者隱於其中,又該從哪裏找起?「雲深不知處」一句,讓整首詩在突如其來的轉折中戛然而止,既有峰迴路轉之意外,也有回味無窮之餘韻。

清人徐增評析:「此詩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終不遇,作多少層折!」(《而庵說唐詩))道出詩中潛藏的重重波瀾。詩中的深山、白雲,詩人和童子的問答,委婉地流露出詩人慕隱之深,尋隱之急,見隱之切。他身處松山,仰望雲海,所見所感,彷彿皆是隱者丰神與氣度的寫照;雖不見隱者,卻彷彿處處都有隱者的影子。

遇與不遇,見與不見,達到了最極致的反差與融會。對於「不遇」一事,詩人未著一字感言,然而寥寥數語,別出機杼。那種駐足深思、若有所悟的情態,早已躍然紙上,同樣在讀者心中迴盪起層層沉思的漣漪。

人生在世,難免有所希求,有所缺憾。而唐代的尋隱詩,在失與得之間,通過自身心靈的轉變和提升,擁有了最美好的結局。#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