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是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根據臨床統計顯示,罹患胰臟癌的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且僅約10%患者確診屬於早期可進行手術治療,其原因主要與難以早期發現、惡化速度快有關。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王璞說,胰臟位於腹腔正中央深處,雖然腹部超音波照得到,但常有一些死角看不清楚,需借助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臨床上也可安排做內視鏡超音波,以胃鏡方式深入胃部,較為靠近胰臟,對準胰臟部位做超音波,比一般超音波來得準確。
胰臟的功能與臨床症狀
王璞表示,胰臟的形狀狹長,兼具內分泌與外分泌功能。內分泌功能是製造胰島素,藉以調控血糖,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平常控制得很好,卻突然莫名飆升,就要懷疑胰臟是否長腫瘤;而外分泌功能是分泌消化酵素,幫助分解吃下肚的食物,特別是油脂部份,若胰臟有問題,消化酵素無法正常運作,會造成油脂難以分解,排便時就可能浮出一層油。
另外,臨床上常見的症狀為黃疸,如果腫瘤靠近胰臟前端的位置,因貼近膽管,常造成膽管壓迫阻塞,就會出現黃疸,出現皮膚與眼白變得蠟黃、茶色尿等症狀,較有機會早期發現。若是腫瘤長在胰臟其他位置,早期沒有明顯表徵,大部份患者會有肚子不舒服,例如:上腹悶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非特異性症狀,經常被當作是腸胃問題而不以為意,就很難早期發現。
早期無症狀且預後情況差
王璞補充說,由於胰臟癌早期幾乎無症狀,患者被確診經常已是晚期或末期,將近80%患者無法進行手術切除,需使用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但效果都十分有限。即使現今醫學大幅進步,胰臟癌仍屬於預後非常差的癌症之一,術後5年存活率不到15%,無法進行手術切除者的預後情況更差,5年存活率低於5%。
好發族群與危險因子
王璞提出,胰臟癌的致病機轉目前尚不明確,但已有相關研究歸納出某些因素會增加罹患的風險,主要好發於中老年人,以60~69歲居多,但50歲後就醫比率有快速上升的趨勢。傳統上認為胰臟癌的發生機率男性大於女性,可能與基因、飲食習慣有關。此外,有胰臟癌家族病史,罹患胰臟癌的機率也較高,其它危險因子還包括糖尿病、抽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等。
日常生活的叮嚀與預防
王璞提醒民眾,預防勝於治療,平日要維持飲食均衡、作息正常的健康生活型態,定期做健康檢查,尤其有危險因子的民眾務必做抽血、超音波檢查,若是出現腹部不適、體重減輕、黃疸等情形,應儘速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