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經常聽到「要活就要動」這一句話,但是有些民眾喜歡挑戰運動極限,因而發生心跳驟停的猝死危機。醫生表示,如果在運動時出現喘不過氣、暈眩、失溫、中暑等警訊,就是體力超過負荷,身體在告訴你應該停下來了。
心臟問題與猝死最相關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郭鐘太說,急診室每天面對各式意外狀況,其中以心血管疾病最為緊急。因為其它器官發生問題,都有一段時間可緩衝,但是心臟卻會在幾分鐘內出現戲劇性變化,與大部份猝死事件最為相關。
不強迫身體過度負荷
雖然運動可促進健康,但是要衡量個人身體狀況與環境,當身體有一些狀況,例如:疲累、感冒、休息不夠、中年以上,或是天氣急劇變化時,對於身體的評估要愈保守愈好,不適合運動的時候,絕對有權利說「不」。
郭鐘太表示,當心跳驟停在10分鐘內搶救回來的機率較高,若第一張骨牌倒下,便會引發一連串無法挽回的遺憾。根據臨床統計顯示,急性心肌梗塞來不及送醫而不治者,男多於女。這可能與社會文化要求男性要堅強有關,雖然教育鼓勵大家堅持到底,不過也應有踩煞車的機制,運動應回歸個人狀態,自覺到達臨界點時,就不強迫身體過度負荷,這即是一種合理選擇。
運動強度的拿捏方式
運動強度應如何拿捏?郭鐘太說,台灣國民健康署建議,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分段累積的效果和一次做完相同,但每次至少要連續10分鐘。運動強度方面,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無法邊活動,邊跟人輕鬆談話,屬費力運動;若還能順暢對話,但無法唱歌,屬中度運動;不太費力的輕度活動,則不能列入每周150分鐘的運動累積量。
身體素質的訓練很重要
郭鐘太強調,身體素質的訓練相當重要,也能通過運動累積年老後的生理儲備性,但並非每個人都一樣,一旦超過臨界線,就可能造成身體機能受損;有些受損可復原,但萬一不能復原,往往就是人生的遺憾。
要會控制 自身的煞車板
因此除了要會控制自身的煞車板以外,更應建立社會文化的煞車板,避免因群體壓力,造成個體對自身的錯誤身體使用。一旦進入急救或醫療流程,往往都是超過臨界線的第二道關卡,而第二道關卡的不確定性更大,例如:不見得現場有急救設備、缺乏某些醫療,或是場域受到限制等,這些問題都可能使身體面對更大的風險。
身體活動簡易自我評量
郭鐘太建議民眾,可參考台灣國民健康署根據加拿大運動生理協會的身體活動準備度問卷,翻譯為中文的簡易自我評量方法(適用於15~69歲),以掌握自身狀況並規劃適合的運動。另外,超過69歲且不常活動者,在增加活動量前應先詢問醫生的意見。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