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從紀律而來,雜亂無章的行為,容易釀成不幸。德國哲學家亞斯培曾說:「沒有權威,便沒有自由。」孩子的日常規矩養成,是教育最重要的核心。除了愛,教育孩子更需要勇氣,即使管教會帶來不快,仍然必須正視衝突,不輕易讓步。
有次去小熊的班上代課,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上課時,班長在黑板上登記不乖的同學的名字,台下的搗蛋鬼沒有一個覺得害怕。
我問班長:「不乖的人,老師怎麼處罰?」班長無力地說:「下課不准出去玩。」一個皮蛋偷聽到了,開心地高喊:「喔耶!我不出去玩,可以在教室玩塞爾號對戰卡,更棒!」下課後他果然跟死黨圍在教室後方玩卡,超級開心。
放學時,班長在走廊整隊,扯開喉嚨大叫:「排好!排好!」沒人理她,各玩各的,聲音比她還大。因為他們知道,不聽班長的話也不會怎樣!這一班孩子的確很活潑,但活潑未必代表沒規矩。班級缺乏紀律,最大的可能在於沒有賞罰分明的規定,或是孩子們不信服、遵從或在意這規定。
《韓非子.內儲說上》有云:「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管教應該有賞有罰,如果獎懲的手段無效,管教的效果自然不彰。
《有紀律的孩子更優秀:德國王宮中學校長的教育心得》(先覺出版)一書提到:
「教育的勇氣,指的尤其是堅持『紀律』的勇氣。紀律儼然是教育最不可愛的一環,卻是所有教育的基礎。
紀律所體現的,幾乎盡是大家所厭惡的事情:強迫、服從、制止、壓抑慾望和意志。紀律是將效率原則置於享樂原則之上:為達目標,應當接受各種節制,甚至必須如此。
紀律總是始於他人的決定,而且應該終於自我的決定,從外部的紀律轉為自律。以教育而言,紀律,必須出於對孩子和青少年的愛。」
日常規矩的養成是教育的核心
教孩子需要勇氣,即使管教會帶來不快,仍然必須正視衝突,不輕易讓步、退縮。自由從紀律而來,雜亂無章的行為容易釀成不幸。德國哲學家亞斯培曾說:「沒有權威,便沒有自由。」孩子的日常規矩養成,是教育最重要的核心。
建立班級紀律應該有許多方法,我在美國看過小熊的幼稚園老師是這樣做的:
老師的賞罰紀錄工具是一塊分成藍、黃、紅3色區塊的板子。孩子一大早到學校,老師會在聯絡簿貼上一張Mr. H專用的笑臉貼紙,如果一星期5天都貼滿,週五就可以去老師的神秘藏寶箱(Treasure chest)拿一個小禮物,通常是可愛小玩具,如小望遠鏡、小寶石等。
每天一早,寫有全班同學名字的小木頭夾子會先夾在板子的藍色區塊。如果上課不乖,老師會給予警告,也就是將寫有名字的小夾子從藍色區移到黃色警戒區。如果再犯,老師就會把名字夾移到紅色反省區,屆時聯絡簿上的貼紙就會被拿掉!
教育,不但要有獎賞與懲罰,更要給予警告的機會,黃色的區域就是「不教而誅謂之賊」這句成語的應用吧?不過話說回來,將所有的教育責任推給導師也不公平。
從許多孩子叛逆、不聽管教的舉動,能夠看出他的家庭環境。曾有一個美國牧師對我說過:「我帶兒童主日學多年,只要給我一小段時間觀察,就可以知道這個孩子來自怎樣的家庭。小孩的家庭是幸福的、健全的、有管教的,還是失能的,從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看得一清二楚!」
我們都不喜歡自己的孩子被人認為沒家教,但是「家教」的確在忙碌的工商社會中式微。
老師固然應該管教我們的孩子,然而我們是否有在家中建立「遵守紀律」的行為與價值觀?
光是「愛」,不足以引導孩子走上正路。希望孩子得到教育,就要有「處罰」的準備。體罰固然不足取,但是父母應該善用「有效懲罰」,例如暫停(Time out)、取消零用錢或減少看電視時間等,讓孩子在家養成遵守紀律的習慣,才不會成為「沒家教」的孩子。
教導有主見的下一代的確很不容易,學校與家庭必須共同負起管教的責任,讓孩子感受到大量的愛而不被溺愛。
摘自:《小熊媽的創意思考教養法》野人出版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