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見得多,全景明信片則較為罕見,近日在上環西街展出由香港收藏家協會主席張順光收藏的「香港全景明信片」(Panaroma Postcard),帶觀眾欣賞1900年至1960年代老香港的迷人風景。
1869年,世上首張由郵政局發行的明信片於奧地利寄出,當時的設計十分簡單,只有一些字句與標誌,在19世紀後期內容逐漸豐富起來,自19世紀90年代起圖像成為了明信片上的主要圖案。明信片流傳入香港後,早期的明信片則以石板單色方式印刷,將老香港的風景記錄下來。除了一般尺寸的明信片外,還有全景明信片,這類明信片所展示的全景圖能夠更直觀地展現地區風貌。
張順光自1988年開始收藏香港全景明信片,以港島區的海岸風景為主,以20年代的風景居多,惟日佔時期(40年代)的全景明信片難以收集。他觀察到這類的明信片可以展現香港海岸線的變遷,香港由於填海工程持續進行,每相隔10年進行觀察,則可發現海岸線的遷移痕跡。
在今次展覽中,最古老的一張全景明信片是1900年的,當時正在進行中區填海工程,海岸線逐漸由德輔道中伸延至干諾道中。而在60年代的全景明信片中,可以見到填海的痕跡延伸愛丁堡廣場。在20世紀初,維港沿岸的風景視野開闊,高樓大廈尚未拔地而起,當時的銅鑼灣,確實是一個銅鑼模樣的避風港,當時的高士威道(Causeway Road)則是海堤。香港島對岸的尖沙咀,因海灣像嘴形,水上人因而稱其為「尖沙嘴」,另外又有別稱九龍角。早期的海岸線在中間道一帶,兩邊廣東道及漆咸道是沙灘,在20世紀初,填海工程啟動,海岸便延至今天新世界中心及鐘樓位置。
在1993年出版的《香港明信片(1890's-1940's)》一書中,精選19世紀至20世紀40年代,收錄共一百五十多幀香港歷史明信片,其中一幅20世紀初維港的全景明信片的真跡便在此次的香港全景明信片微型展中展出,維港周邊的建築物變化展現眼前。◇
二十世紀香港全景明信片展示會
展覽地址:上環西街54號復修行(Nlostnfound)
展覽日期:2019年11月16日至2019年12月29日(逢星期六及日)
展覽時間:下午1時至6時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