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記得1961年上映的美國電影《蘇絲黃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中的場景,畫家Robert來到香港,隨著人群步入尖沙咀天星碼頭,在擠擁的天星小輪找到位置坐下,用他的畫筆記錄眾生百態,邂逅蘇絲黃。觀眾隨著Robert的腳步進入50年代的香港,從位於愛丁堡廣場的天星碼頭走出來,眼前所見一幕幕令大家找回昔日年華的繁忙景象。

上色版本的1950年代明信片收藏品,展現昔日中環天星碼頭的特色,宛如一張歐洲風情畫。1958年中環天星碼頭的大鐘,最初由比利時國王送贈英國怡和洋行東主,再轉贈予天星小輪公司。(張順光提供)
上色版本的1950年代明信片收藏品,展現昔日中環天星碼頭的特色,宛如一張歐洲風情畫。1958年中環天星碼頭的大鐘,最初由比利時國王送贈英國怡和洋行東主,再轉贈予天星小輪公司。(張順光提供)

從1920至1930年代的舊照片中,可欣賞到香港舊城區的古典建築之美。在干諾道中填海之後,皇后碼頭、皇后行、太子行、皇帝行、前最高法院的建築群,構成了維多利亞城的新面貌。維港兩岸的港口,隨著填海工程的持續進行,變得越來越狹窄。

由前香港收藏家協會會長張順光提供的明信片和舊照片,昔日維港兩岸的風光重現讀者眼前,在交通設施與樓宇的更迭間,更能看見香港的成長步伐。

相片雖標註為「尖沙咀碼頭」,實際場景卻是中環的天星碼頭,正起航準備去尖沙咀。畫面背景是50年代的中環干諾道建築。畫面展示的天星小輪屬於第三代有長煙囪的船型。(張順光提供)
相片雖標註為「尖沙咀碼頭」,實際場景卻是中環的天星碼頭,正起航準備去尖沙咀。畫面背景是50年代的中環干諾道建築。畫面展示的天星小輪屬於第三代有長煙囪的船型。(張順光提供)

第三代天星碼頭啟用 逐漸形成的愛丁堡建築群

第二代天星碼頭設於干諾道中海傍,鐘樓設計富有維多利亞時代色彩。由於中環填海工程的推進,延伸至愛丁堡廣場,1957年12月15日,第三代天星碼頭啟用,設於愛丁堡廣場,稱為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

50年代的中環鳥瞰圖,昔日多個碼頭一覽無遺。(張順光提供)
50年代的中環鳥瞰圖,昔日多個碼頭一覽無遺。(張順光提供)

張順光展示一張上世紀50年代的中環鳥瞰圖,多個碼頭一覽無遺,最左側的是第二代皇后碼頭與第三代天星碼頭,當時香港大會堂還未興建,新天星碼頭與新皇后碼頭接壤,增加了更多海濱活動空間。相片中間所見的是第一代卜公碼頭,近舊郵政總局,該碼頭於1962年因中環填海工程拆卸,其上蓋隨後轉移至摩士四號公園的露天圓形劇場。最右邊所見的碼頭是統一碼頭,位於中環租庇利街末端,這個碼頭是中環的交通樞紐,接駁九龍半島渡輪及港島區多條巴士路線,在紅磡海底隧道通車前,汽車渡輪服務是當年維港上的一大景觀。來往中環統一碼頭和佐敦道碼頭的汽車渡輪絡繹不絕,一輛輛私家車、巴士、輕型貨車駛入渡輪,高峰時期,車龍可以由統一碼頭沿干諾道中延綿至西營盤。據悉,天星小輪亦曾有意開辦汽車渡輪服務,後來幾經轉折終放棄。

1945年,香港重光,二戰後百廢待興,國共內戰期間大量大陸難民湧入香港,帶來廉價勞動力,本港的製造業此時蓬勃發展,在戰後成為重要經濟支柱,外資公司也陸續入駐香港。政府重新規劃維港兩岸的海濱,50年代中期,隨著新一代天星碼頭、皇后碼頭、卜公碼頭、郵政總局及香港大會堂的興建,填海範圍繼續擴大,海岸線延伸至愛丁堡廣場,一棟棟商業大廈拔地而起,逐漸形成了愛丁堡建築群,中環變成了香港經濟及文化的中心。天星小輪來往維港兩岸,在1950至1960年代見證著時代的變遷與經濟發展。

1962年,香港大會堂建起,畫面中間啡色建築為郵政總局,第三代天星碼頭新碼頭設於愛丁堡廣場,皇后碼頭與其相鄰。(張順光提供)
1962年,香港大會堂建起,畫面中間啡色建築為郵政總局,第三代天星碼頭新碼頭設於愛丁堡廣場,皇后碼頭與其相鄰。(張順光提供)

香港工業發展與維港兩岸建築群特色

港府於1955年放寬建築物高度限制,一改中環的城區面貌。置地公司於1950年代與港府聯手推動中環銀行區重建計劃,改建皇后行、太子行、皇帝行等。推倒舊建築後,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標榜實用、簡約的新式大樓逐一落成。同時間香港的製造業騰飛,據統計,註冊工廠的數目由1950年代的3,000家增至1960年代的10,000家,註冊外資公司數目也由300家增至500家。

天星小輪在維港兩岸穿梭,見證著1960年代本港經濟的發展,從相片中一座座高樓大廈天台上安裝的招牌,可觀察到香港工業發展和外資進駐的步伐。(張順光提供)
天星小輪在維港兩岸穿梭,見證著1960年代本港經濟的發展,從相片中一座座高樓大廈天台上安裝的招牌,可觀察到香港工業發展和外資進駐的步伐。(張順光提供)

天星小輪在維港兩岸穿梭,見證著1960年代本港經濟的發展,從相片中一座座高樓大廈天台上安裝的招牌,可觀察到香港工業發展和外資進駐的步伐。知名品牌勞力士的霓虹燈招牌廣告,在60年代末的中環聯邦大廈頂樓豎起,當時這座大廈是全港最高的商廈,從尖沙咀碼頭乘搭天星小輪前往中環,夜晚看到最耀眼的廣告招牌便是勞力士。張順光分享,透過60年代舊照片中的霓虹招牌,可以一窺當時有哪些跨國企業進駐香港,例如日本味精公司「味之素」、家電品牌「東芝」、美國可口可樂公司等,紛紛在中環商廈頂樓架起巨型霓虹招牌,即使所費不菲。

第三代中環天星碼頭。(張順光提供)
第三代中環天星碼頭。(張順光提供)

在中環碼頭對岸,鑒於天星小輪載客量上升,尖沙咀天星碼頭同樣在1950年代進行了改建工程,過去的「I」形碼頭改建成「U」形碼頭,可以容納更多船隻。張順光提及,在五、六十年代,尖沙咀廣東道海港城及中港城尚未興建,仍為九龍倉碼頭,曾經是九龍規模最大的碼頭,在香港貨運業中擔當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1950年代的尖沙咀碼頭,左邊可見九龍倉。(張順光提供)
1950年代的尖沙咀碼頭,左邊可見九龍倉。(張順光提供)

香港製造業也在1950至60年代蓬勃發展,成為香港戰後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塑膠、成衣、紡織等輕工業興盛,對勞工的需求增加,各類便捷的交通運輸模式促進了貨物流通及人口的流動。尖沙咀成為九龍區的交通要塞,逐漸形成了商業中心,各類商廈興建,零售業、餐飲業發展,成就了一片繁華的區域。◇

(未完待續)

⭐️ 支持我們用心做好一個個屬於香港人有深度有情懷的故事,記得讚好、追蹤還有分享我們專頁「#香港社會」。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