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將至,賞花燈是不少市民在中秋期間的活動之一,談及香港大型中秋綵燈會的歷史,人稱「花燈大王」梁有錦師傅便見證了香港花燈的發展。梁有錦師傅已於2017年以102歲高齡仙逝,留下位於西營盤西邊街的生和隆美術扎作公司,其子梁金華細心將父親作品的老相片、報章報道、獎盃收藏起來。翻開泛黃的相冊,當年傳統紙紮花燈的光華再現眼前。

「花燈大王」梁有錦師傅的兒子梁金華。(陳仲明/大紀元)
「花燈大王」梁有錦師傅的兒子梁金華。(陳仲明/大紀元)

梁有錦師傅在1980年曾榮獲維多利亞山頂公園中秋綵燈會的走馬燈設計比賽冠軍。(陳仲明/大紀元)
梁有錦師傅在1980年曾榮獲維多利亞山頂公園中秋綵燈會的走馬燈設計比賽冠軍。(陳仲明/大紀元)

掛在店舖中的冠軍錦旗。(陳仲明/大紀元)
掛在店舖中的冠軍錦旗。(陳仲明/大紀元)

梁有錦師傅在生和隆舖中。(Benno Gross、Kwan Kwong Chung攝,受訪者提供)
梁有錦師傅在生和隆舖中。(Benno Gross、Kwan Kwong Chung攝,受訪者提供)

梁金華翻著父親的舊照自豪稱:「花燈不一定是燈籠,花燈是造型來的。爸爸最擅長的便是造型。」梁有錦師傅在1980年曾榮獲維多利亞山頂公園中秋綵燈會的走馬燈設計比賽冠軍,四年後他的一件約二十呎的花燈作品「八仙賀壽」出口到吉隆坡的一間商場,被該商場成功申請了健力士紀錄,被譽為當年世界最大花燈。梁師傅的「花燈大王」之名也逐漸傳開了。

梁有錦師傅與花燈。(受訪者提供)
梁有錦師傅與花燈。(受訪者提供)

位於西營盤西邊街的生和隆美術扎作公司。(陳仲明/大紀元)
位於西營盤西邊街的生和隆美術扎作公司。(陳仲明/大紀元)

從謀生手藝到藝術創作

梁金華回憶,當年的父親最初並不想成為紮作師傅:「爸爸戰前從順德來港打工,最開始是想做機械、電器的,但因學師成本昂貴而不能如願,便學習了當時流行的紮作工藝。」

他講述,香港紮作工藝的騰飛時段是六、七十年代,那時的香港有大量的海外訂單訂購各類紙紮品,如龍、獅、花炮、牌樓等等,那時候梁金華一放學便到父親的店舖幫忙,那時候接一張大型訂單便可以做半年,生和隆出產的各類紙紮品逐漸被客人賞識。在當時西營盤有不少紙紮舖,但生和隆的命名並未使用「紙紮」二字,而是用了「美術扎作」一詞,梁金華讚嘆父親的遠見:「爸爸一開始就有意識,紮作行業本身就是一門藝術來的。」

梁金華自小觀察父親紮作,對紮作工藝也有一番見地,他認為父親最擅長的便是「造型」。青年時代在著名紙紮舖吉祥學師的梁有錦,到後來自己開舖進行各類紮作,基本功已不在話下,過程中他便用自己嫻熟的工藝推陳出新,花燈便是最好的見證。當年最好的花燈師傅基本都是從廣東佛山來的,「佛山秋色」為人稱道,即用紮作的方式製作不同形狀的花燈。梁有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製作的花燈以精美、大型知名。梁金華說:「那時候最主要是維園的大花燈,有20至30呎,那個年代來說是沒有人做得到的。」

大型花燈登上健力士

梁有錦師傅手下的花燈作品,除了在本港展出外,聲譽也遠傳海外,得到世界各地客人的青睞,在海外的元宵、中秋期間也都能見到他的作品。梁金華回憶,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便是父親的六層大型花燈運送到加拿大多倫多,因客人不知如何組裝,便邀請梁師傅團隊一併前往加拿大進行組裝。

六層大型花燈運送到加拿大多倫多,梁師傅團隊受邀前往加拿大進行組裝。(受訪者提供)
六層大型花燈運送到加拿大多倫多,梁師傅團隊受邀前往加拿大進行組裝。(受訪者提供)

一般人想像組裝一件大型產品是從底部開始一層層加高,若是非常高的作品,那麼便無可避免要搭棚組裝。但梁有錦師傅不需要搭建棚架便可以成功組裝,秘訣便在於「逆向思維」——梁金華解釋,父親是從頂部開始堆砌花燈,將每一層推高,這樣便不需要搭棚組裝,省了不少人力物力,這個巧妙的方法為人稱道。

傳媒報道由梁有錦師傅製作,在吉隆坡展出時,登上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的花燈。(陳仲明/大紀元)
傳媒報道由梁有錦師傅製作,在吉隆坡展出時,登上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的花燈。(陳仲明/大紀元)

談及父親的作品在吉隆坡展出時登上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梁金華認為這是一個意外收穫的榮耀,他提到這個花燈並非特別製作,只是當作一般的訂單完成,花燈的尺寸也是按照一般製作的大型花燈量度,沒有想到成品後運到吉隆坡,得到對方如此重視。當時父親從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前身香港旅遊協會聽聞自己的作品成為「世界最大花燈」時,只是淡淡地說了句「好啊」,然後便繼續花燈的製作。他對工作孜孜不倦,一直到千禧年台北中山公園的花燈會,還能見到當時梁有錦85歲的作品。

90年代香港公園蓮花燈。(受訪者提供)
90年代香港公園蓮花燈。(受訪者提供)

90年代灣仔東海酒樓燈飾。(受訪者提供)
90年代灣仔東海酒樓燈飾。(受訪者提供)

1986年市政局中秋綵燈會宣傳冊封面為梁有錦師傅製作的花燈。(受訪者提供)
1986年市政局中秋綵燈會宣傳冊封面為梁有錦師傅製作的花燈。(受訪者提供)

堅持用竹篾做花燈框架

梁金華指著父親的作品相片說:「30呎高的花燈完全沒有鐵,用竹篾去支撐整個燈,這是一個工藝來的。」他感嘆這一傳統工藝到後期則開始有了變化,人們選用其它的材料代替竹篾,如鐵線等,再使用熱熔膠槍連結,完全不是當年的傳統工藝了。

梁金華分享,父親在世的時候,十分反對改變傳統工藝模式,認為紮作若失去了手工製作的部份,不用基本的物料,便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紮作。梁金華提出,使用竹篾製作框架是做傳統花燈最基本的要求,外面如何包裝是個人的創新行為,但是紙紮最基本的東西是不應該改變的,也不應該簡化流程:「你不斷簡化,人們便會忘記,最終這個東西不做了,就失傳,沒有了。」

舊式宣傳工具——較生公仔

在生和隆的店舖中,還存放著一些以歷史人物七俠五義為主題的「較生公仔」,梁金華提到這也是過去中秋節的一個特色。「較生公仔」是一些售賣中秋燈、月餅的店舖門口擺放的宣傳工具,這些公仔裝有機械部件,可以舞動、打鬥,並會發出聲音,以吸引客人關注店舖內的產品。父親生前也喜歡製作較生公仔,這個產品是他將自己喜愛的機械與擅長的手工紮作結合的作品,如今這一工藝已經失去了當年的功用,也面臨失傳。

以歷史人物七俠五義為主題的「較生公仔」。(陳仲明/大紀元)
以歷史人物七俠五義為主題的「較生公仔」。(陳仲明/大紀元)

以歷史人物七俠五義為主題的「較生公仔」。(陳仲明/大紀元)
以歷史人物七俠五義為主題的「較生公仔」。(陳仲明/大紀元)

*********

梁金華十分佩服父親勤勤懇懇地工作了一輩子,在傳統紮作工藝方面的成就令他驕傲。如今也已退休的他希望能繼續整理當年自己為父親拍攝的相片,並用文字記錄父親留下來的寶貴經驗,為香港紮作史再添光彩。◇

在生和隆店內的花燈紙紮品。(陳仲明/大紀元)
在生和隆店內的花燈紙紮品。(陳仲明/大紀元)

梁金華細心將父親作品的老相片、報章報道、獎盃收藏起來。(陳仲明/大紀元)
梁金華細心將父親作品的老相片、報章報道、獎盃收藏起來。(陳仲明/大紀元)

今年七月,梁金華先生(右)參與打書釘活動「香港非遺傳承:與美術扎作師傅對談」,與CACHe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黃競聰博士對談。(曾蓮/大紀元)
今年七月,梁金華先生(右)參與打書釘活動「香港非遺傳承:與美術扎作師傅對談」,與CACHe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黃競聰博士對談。(曾蓮/大紀元)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