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二首)‧ 敦煌曲子詞

(一)

攻書學劍能幾何,

爭如沙塞騁僂羅?

手執綠沉槍似鐵,

明月,

龍泉三尺斬新磨。

堪羨昔時軍伍,

謾誇儒士德能多。

四塞忽聞狼煙起,

問儒士,

誰人敢去定風波?

(二)

征戰僂羅未足多,

儒士僂羅轉更加。

三策張良非惡弱,

謀略,

漢興楚滅本由他。 

項羽翹據無路,

酒後難消一曲歌。

霸王虞姬皆自刎,

當本,

便知儒士定風波。

何為「敦煌曲子詞」?

上世紀初,在甘肅敦煌莫高窟內發現了許多五代時的詞曲抄寫本,由此而整理出許多唐、五代的民間詞曲,這就是所謂的「敦煌曲子詞」。顧名思義,它們在當時都是能被聲演唱的作品。這些詞內容廣泛,形式活潑,風格多樣,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其中多數為民間無名氏詞人的手筆,與文人詞有很大的風格差異。

淺釋

這兩首詞的原抄件現藏法國巴黎。原件錯訛很多,雖經整理,仍未完滿,初學詞者不可以此為據。從兩詞文義可以看出,它們是兩個人的對唱:代表武士和代表儒生的雙方激烈爭論,看到底是誰能「定」時局的「風波」、主歷史的浮沉!

爭:怎。騁:逞。僂羅:聰明能幹。綠沉槍:古代名槍。綠沉,深綠色。龍泉:古代的名劍,是春秋時名匠歐冶子所造。斬新:嶄新。狼煙:即烽火、戰火。多:稱道,讚許。轉更加:轉,反而;加,超過。三策:原文「三尺」,指儒生繫在腰上的三尺絲帶,這裏用來代指儒生。惡弱:或疑為「愚弱」的形訛。翹據:原件如此,或以為「竊據」之訛。一曲歌:指項羽在烏江自刎前所唱那首歌。當本:原本。

(一)

攻讀詩書學習舞劍能有多大名堂?

怎能比邊塞武士聰明逞能在沙場!

手裏拿著綠沉槍好像鐵鑄的一樣。

明如月光,

三尺龍泉寶劍磨礪得嶄新又閃亮。

過去建功軍伍的人才值得羨慕羅!

別亂誇儒士的德行和能耐如何多。

如果四方邊塞忽然間都燃起戰火,

請問你們儒生,

哪一位膽敢去平定這戰亂的風波?

(二)

征戰沙場的武士本領不值得多誇,

我們儒士的聰明才智反而勝過它。

張良身為儒生誰說他愚弱不足怕?

謀才大略,

大漢興起楚國滅亡全都歸功於他!

勇武的楚霸王走頭無路下場如何?

離別酒宴後只能唱一曲千古哀歌!

他和心愛虞姬都落得自殺的結果。

本來不錯,

你就該知道儒士能平定戰亂風波!

這種對歌式的組詞在文人詞中幾乎沒有,因此讓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是民間詩詞獨具的擅長,是文人詩詞無論如何也壓低不了的。這兩首詞文詞質樸、生動形象,雖然筆法略顯粗拙,但藝術構思已較成熟,頗有璞玉沙金的味道。

從詞作內涵來看,作者應屬小市民階層。在戰亂較多的時代,社會風氣難免偏於重武輕文,詞人覺得自尊心受了傷害,便借娛樂場上演唱者的口來尋求心理平衡。其實,國家的興盛和安定,文武缺一不可,過份強調哪一面都不對。至於說現代獨裁國家的某些頭面人物,一上台就在軍隊裏大肆封官許願、收買人心,那是出自內心的恐懼和極度的自私:明知自己沒有人民的擁護和治國的能力,就只有把槍桿子弄到手,用武力來對付不服自己的對手和廣大人民群眾,這樣的歷史小丑,就算坐穩了權位又能怎樣?歷史總會還他個本來的醜惡模樣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