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美珍(化名)是一名室內設計師,4年前因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巧克力囊腫而接受手術治療,術後僅使用6個月的停經針劑藥物,沒有定期回診追蹤。於1年前開始出現下腹部疼痛、解便不順,一直以為是工作壓力大造成腸胃出問題,就自行買藥吃,但是不見好轉,甚至持續反覆發燒超過1個月。就醫檢查後,確認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卵巢長出5厘米的巧克力囊腫,且合併骨盆腔發炎感染,因而引起持續疼痛與發燒症狀。

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率高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醫師吳珮如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慢性疾病,最常見的發生部位在卵巢、子宮、骨盆腔與腹腔,也可能侵犯至大腸、膀胱或肺部,會引起經痛、骨盆腔疼痛、異常出血、不孕等相關症狀。由於受現代社會環境變遷、飲食西化與晚婚影響,子宮內膜異位症有年輕化之趨勢。

在臨床上,不少患者以為只要切除病灶就能永絕後患,而輕忽其5年內高達50%以上的復發率,結果致使疾病復發與面臨再次手術的可能,所以面對子宮內膜異位症,應保持長期抗戰的治療心態。

治療的方式與副作用

吳珮如說,針對較重度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巧克力囊腫大於5厘米以上的患者,除了採用手術治療減緩疼痛與惡化,更建議術後搭配長期的藥物控制,不僅能加乘手術治療效果,還能防止復發與二度手術傷害卵巢。至於術後藥物的選擇,首重「細水長流」原則,像上述案例先前所使用的停經針劑藥物,雖然能有效抑制子宮內膜異位症,卻有骨質疏鬆等更年期症狀的副作用,通常建議使用勿超過6個月;過去常用的雄性素,則會造成長痘痘、聲音低沉與輕微影響肝功能等副作用,也讓患者長期用藥意願不高。

藥物治療的新選擇

目前新型口服黃體素,不僅能緩解疼痛,也較無以往藥物的副作用,患者術後可以長期使用不需停藥,而且5年復發率降低至4%,大大改善生活品質。此外,日本研究顯示,在早期復發階段的患者,若以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可有效控制疾病,為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帶來重複手術之外的治療新選擇。

(Fotolia)
(Fotolia)

提高警覺預防復發

吳珮如提醒婦女們,如果發現經痛時間變長或頻率變高、性交疼痛、排便不正常等症狀,就應提高警覺,並主動尋求婦產科醫師診斷,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另外,由於子宮內膜異位症難以根除,曾經接受過手術者,也應選擇適合長期控制的藥物繼續治療,保持每3個月一次定期追蹤;若是已復發且需要保有生育功能的患者,除了積極就醫檢查,也應選擇最能避免破壞卵巢的治療方式,為未來迎接新生命做好萬全準備。◇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