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在不同地區,端午節的食品也有所不同。粽子、鹹鴨蛋、皮蛋等陸續登場,成為飯桌上的「常客」,讓人們盡享過節氣氛。

01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起源於公元前,愛國詩人屈原面臨著亡國之痛,於皇曆5月5日投江自盡,岸上的漁夫和百姓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當時人們為了不讓江裏的魚、蝦吃他的軀體,便紛紛用竹筒裝米、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用藥讓蛟龍水獸昏迷,使屈原大夫免遭傷害。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到江上投粽子、划龍舟,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粽子雖味美,但不可多食。每天吃粽子別超過50克,也就是半個或1個。尤其胃腸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切忌貪多,吃太多粽子可能會造成胃腸不適。

02黃鱔

過端午不僅僅是吃粽子的時候,也是一年裏鱔魚肉最嫩、最有營養的時候,所以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俗諺。黃鱔對於孩子和老人是不錯的補品,可以酌量食用。

03茶蛋

在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04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在端午節時,習慣吃打糕。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在端午節時,習慣吃打糕。

05黃酒

雄黃酒就是用白酒、雄黃勾兌而成的酒。因雄黃具有抗菌、解毒、除燥濕功效,故到了端午節這天,還會有人家以雄黃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香袋,也有做成雄黃熏條的,用來避邪和預防蟲蛇傷害。

雄黃具有抗菌、解毒、除燥濕功效。
雄黃具有抗菌、解毒、除燥濕功效。

06鴨蛋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之外,還有就是要避五毒,傳說中的五毒妖怪──「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到了端午就會為害人間。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徵這五毒的血,吃著這些菜的時候,就會把五毒妖怪嚇跑,也就是吃五紅。這「五紅」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避邪、避暑了。

07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並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蒿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蒿均必不可少。

08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主婦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09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要吃「煎堆」。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這麼做就能把天補好了。

10麵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麵扇子」。麵扇子用發麵蒸製,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飲食文化據說是由端午節製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11薄餅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嚐到多種味道。

12葉子餑

葉子餑是廣西玉林人的節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陽這兩節屬必不可少的美食。葉子餑的特色就是色澤鮮亮,口感細軟,香糯不黏牙。

13皮蛋

端午送蛋的習俗歷經2千多年延續至今。現代人也創意設計出各式蛋品,供人們饋贈品嚐。而皮蛋也是可以用來送人的重要蛋品。◇ 

店家的工作人員正在包粽子。
店家的工作人員正在包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始於公元前。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始於公元前。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