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醒獅、麒麟、花燈、花炮⋯⋯在香港賀神誕和各類節慶活動中均是不可或缺的手工藝品,透過紮作師傅的一雙巧手展現在眾人面前。從業二十多年的冒卓祺師傅,在新界圍村長大,自小便接觸舞龍舞獅等傳統活動,對傳統紮作產生極大的興趣,二十來歲便投身成為全職紮作師,後於九七年創「祺麟店」製作神誕的紙紮品及功德紙料祭品,亦開班授徒,三年前更成立「香港紮作業聯會」提供平台廣納賢才,匯集有心傳承紮作工藝的朋友一起交流。冒師傅盼透過自己及一眾有心人的努力,將傳統紙紮工藝傳承下去。

初識冒卓祺師傅,是在去年十一月中旬的華光先師寶誕期間,在元朗廈村鄉鄧氏宗祠廣場展出的高達五十三呎的花炮令人印象深刻。這座全港最高的花炮由冒師傅及一眾學員費時近兩個月製成,該日亦為第一屆香港紮作業聯會職員就職典禮,暨福鼠、瑞麟、醒獅紮作推廣體驗課程畢業典禮,意在推廣紮作文化。熟悉手工紮作的冒師傅,開辦系列紮作工作坊授徒,學員不分年齡,從小學生到退休人士均有。冒師傅相信自己如今所做的工作是「播種」,亦認為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的根,有責任透過一己之長令傳統技藝及背後的文化精髓代代相傳。

去年十一月華光先師寶誕期間,在元朗廈村鄉鄧氏宗祠外廣場展出的高達五十三呎的花炮,由冒師傅及一眾學員費時近兩個月製成。(陳仲明/大紀元)
去年十一月華光先師寶誕期間,在元朗廈村鄉鄧氏宗祠外廣場展出的高達五十三呎的花炮,由冒師傅及一眾學員費時近兩個月製成。(陳仲明/大紀元)

興趣使然 走出自己紙紮工藝路

在上水古洞長大的冒師傅,新界圍村內的各類習俗引起了他的興趣,對舞龍舞獅更是情有獨鍾,十三歲便拜師學習舞獅,跟著花炮會的醒獅隊參與各類節慶活動。十九歲那年第一次接觸紮作技藝,平日則跟隨師傅幫助紮作、修補獅頭,冒師傅在耳濡目染中亦學會了這項工藝。

冒卓祺(後右四)與恩師駱桂平(後右五)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冒卓祺(後右四)與恩師駱桂平(後右五)合照。(陳仲明/大紀元)

談及青年時代的回憶,他分享:「我身邊的朋友都喜歡去外面玩,打波啊,很少人會學那麼冷門的工藝,但是我的興趣就是紮獅,我就願意對著這些這麼悶的東西,喜歡這件事就會去做,不惜擺放很多時間下去。」

製作完畢的金龍。(受訪者提供)
製作完畢的金龍。(受訪者提供)

就這樣,冒師傅憑著個人對紮作濃厚的興趣,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工藝之路。二十五歲的他便立志成為全職紮作師,更興致勃勃創辦「祺麟店」。當時親朋好友都擔心他入這一行收入不夠穩定,但冒師傅的想法卻十分淳樸:「是否搵到食(賺到錢),關乎你自己對生活質素的要求,有的人要求高,就覺得搵唔到食(賺不到錢),如果對生活要求低,就可以繼續做下去。」

雖然冒師傅十分樂觀,但事實上紮作之路並非想像的那麼簡單,由於租金成本高,市場需求也沒有那麼大,冒師傅亦曾苦挨了很長一段日子,在創業的前十年,甚至三餐都成了問題,即使如此,他亦因自己的興趣一路堅持下去,相信曙光會在眼前。他感嘆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未必有這樣的恆心願意堅持做一份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的工作,但他也不言悔,因為能做自己喜愛的工作,他感到非常充實。

傳統紮作工序多 與本土習俗密不可分

2017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紮作工藝,在官方機構及民間團體的推動下再受關注。在冒師傅的家中,有不少精美的紮作工藝品,有的已經完工,有的尚在製作,從竹篾所編織的輪廓,到栩栩如生的龍、獅、麒麟,中間歷經了怎樣的過程?

正在製作的麒麟。(陳仲明/大紀元)
正在製作的麒麟。(陳仲明/大紀元)

冒師傅介紹,紮作技藝有五個重要工序,包括「紮」、「撲」、「堆」、「寫」、「裝」,但並非每一個紮作都要走完所有的工序。「紮」指用竹或鐵絲紮出骨架,「撲」則是將紗紙分成小塊鋪於骨架上,「堆」是指紙品堆疊,「寫」則是在製品上描花紋、寫字,外塗需一層保護漆光油,而「裝」則為最後在成品上安裝絨球等裝飾。冒師傅分享,一般的紮作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供火燒的紮作,用以在祭拜後燒給神明、祖先,以形象的物品為主,這類的紙紮品只需要進行「紮」、「撲」的工序,部份紙紮作品如大士王需要進行「堆」的工序;第二類為廟前欣賞的紙紮,如一些神台的裝飾,例如花燈等等,這類作品則需三個程序,包括「紮」、「撲」、「寫」;第三類則是最上乘的作品,如龍、獅、麒麟等,這些作品要求高,並更有欣賞價值,製作過程需要完成「紮」、「撲」、「寫」、「裝」四個步驟。目前香港熟悉所有工序的紮作師傅已經不多,技藝的傳承則變得十分必要。

談及當前香港傳統紮作的特色,冒師傅認為與本土習俗息息相關,他表示香港有不少特有的傳統活動,如太平清醮、天后誕、洪聖誕等,在各類節慶期間則需要花炮、花燈、丁燈、醒獅、麒麟、金龍、大士王等,這些作品獨具本土特色,也是香港傳統文化保育的重要組成部份。而在節慶日各民間團體對紙紮品的需求,也促進了紙紮藝術的發展及傳承。

親力親為 肩負文化傳承使命

第一屆香港紮作業聯會職員就職典禮。(陳仲明/大紀元)
第一屆香港紮作業聯會職員就職典禮。(陳仲明/大紀元)

身為「香港紮作業聯會」主席的冒師傅,認為自己肩負文化傳承的使命,雖然最初入行時只為自己的興趣而做,但在二十多年的紮作生涯中,他也日見傳統手工藝的式微,不忍文化斷流,希望開創平台,將獨具特色中華傳統特色的手工藝傳承下去。聯會成立三年來,目前已有七、八十名成員。近年有不少海外華人、中國大陸人士開始關注香港的紮作工藝,冒師傅均持開放包容的心態,樂於與有心人交流,並表示在紮作業聯會中也有居住在英國的華人加入,自願成為紮作文化推廣員,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在英國和歐洲推廣紮作手工藝。

冒卓祺成立香港紮作業聯會,希望開創平台,將獨具特色中華傳統特色的手工藝傳承下去。(陳仲明/大紀元)
冒卓祺成立香港紮作業聯會,希望開創平台,將獨具特色中華傳統特色的手工藝傳承下去。(陳仲明/大紀元)

近年來大眾傳媒對傳統手工藝的關注,也激發了冒師傅開班授徒的熱情,他非常樂意將自己的紮作技藝與一眾學員分享,多年來持續在社區、學校開辦紮作工作坊,單在過去的2018年,他已與約十間學校合作,過百學生因而了解了紮作工藝,在他們心中播下了種子。而他也定期舉辦福鼠、瑞麟、醒獅等紮作推廣體驗課程,每一期都有十餘位學員參與,甚至有學員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斷學習更深入的課程。冒師傅認為教學過程雖然辛苦,但是期間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為過程中認識了不少有心人,與自己的關係是「亦師亦友」,希望學員也能夠堅持下去,將紮作文化廣為傳播。

在紮作文化推廣的過程中,除了教授一般的紮作技巧外,他也希望傳達珍惜工藝品價值的觀念,他希望學員們能夠透過幾個小時的工作坊,親手紮作一件作品,而體會到一件物品製作出來的不易,能夠更加珍惜身邊事物,學會欣賞、感恩他人的辛勤勞動。

學員製作的福鼠。(陳仲明/大紀元)
學員製作的福鼠。(陳仲明/大紀元)

*********

當下社會對於「傳統」及「保育」的呼聲漸高,冒師傅也希望能應社會潮流,為傳承中華傳統手工藝出一分力。他亦相信,無論身處何處,勿忘傳統之根:「傳統文化當然重要,它是我們的根來的,沒有了傳統等於沒有了自己的根。沒有傳統就等於你回了鄉下沒了間屋,你從哪裏來?每人確實是有個根在那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這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