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四米高的開運招福大花燈屹立屯門黃金海岸商場中庭,六角宮燈揉合西方元素,將法國宮廷杯耳設計的花紋融入玉如意形狀的燈邊,在夜晚散發著柔和的彩光,為即將到來的虎年送上祝福。這一中西合璧的新年花燈出自有四十年經驗的紥作師傅夏中建之手,他認為紮作沒有固定的一條路,需要不斷創新:「紮作,一路紮一路作,像作文那樣,所以每一次都不同的!」
夏中建出生於舞獅世家,是「一代獅王」夏國璋的兒子,他並沒有繼承父親的舞獅事業,而是另闢蹊徑在紮作工藝上發展,師從被譽為「花燈大王」的梁有錦師傅,隨後創辦「天寶樓扎作」,為自家獅隊修補獅頭之餘,亦不斷發展自己的興趣。他相信「紮作行業是不會消失的,每年不同的時節都有不同的紮作。」
紮作學師來自豐富實踐經驗
談及自己在一年多內「速成」走上紮作之路的緣由,夏中建感恩自己遇上了一位資歷豐富的師傅:「我為甚麼學得那麼快呢?因為我好運,跟著梁師傅樣樣有得學,每天都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東西紮,我就是這樣學成的。」梁有錦在七、八年代時已經是名氣十足的紮作師傅,各類紙紮工藝品的訂單不斷,款式層出不窮,龍、獅、花炮、牌樓、花燈等等,夏中建回憶,當年學師的環境全靠自覺和堅持:「師傅不會特地教你舖頭沒有人訂的東西,有成本在的嘛,如果你紮沒有人要的東西就浪費了。如果跟一間舖頭只有紙紮公仔的單,跟他學一輩子都只能紮到公仔。」在夏中建學師期間,適逢香港旅遊協會在生和隆訂購了九條龍,他於是得到了頗多練習機會,從最難的工藝學起,再紮其它類別的作品就變得相對簡單了。
夏中建提及,父親十分支持自己從事紮作這一行:「有個兒子幫他紮獅頭,不知道有多開心了!」他回憶,八十年代正是武館興盛的時期,夏國璋龍獅團除香港外,在美國、加拿大、澳洲都有徒弟,獅隊一年約消耗40、50個獅頭。「以一個獅頭計5000港元,一年最少就要消耗20萬,在當時足夠買一層樓啦!」他看到了這一行的前景,於是更加投入其中。
轉眼間夏中建已步入花甲之年,早已為人師表。他對徒弟的忠告亦是和自己過往學師相若,建議他們在實踐中學習。他提及自己有一位徒弟,綽號是「禮拜六」,因為這位徒弟還在讀書,只有星期六才有時間學藝,於是在每個星期六來到舖頭一邊幫忙一邊學習。他對徒弟說:「我做甚麼你跟著做甚麼,終有一日可以學會的!」他鼓勵徒弟要堅持,沒有一門手藝是一日速成的,唯有不斷練習,熟能生巧,才能製作出精良的作品。
紮作事業中尋得樂趣
大半輩子從事一個行業,夏中建並不覺得「悶」,相反他認為從事紮作行業帶給他多姿多彩的人生:「我曾經在2017年拿過健力士世界紀錄,製作了當時最大吊掛紮作花燈,有10米高,可惜在兩年後紀錄被日本人打破,我計劃今年做一個更大的,要做14米高。」在他的紮作生涯中,他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不斷的追求更高的目標。
紮作技藝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夏中建更加珍惜自己的行業,「紮作師傅」對他來說是一個值得驕傲的稱號,他形容這一職業是「給你錢還要聽你話」,當客人訂購紙紮品時,大多數都會尊重紮作師傅的專業意見,師傅有一定的發揮空間,這對他來說有很大的滿足感。今年受黃金海岸商場之邀製作虎年大型花燈,在「新春遊園花燈會」期間展出,他覺得這是對自己手藝的一個肯定,他嘗試加入不同的創新元素在其中,將傳統中式花燈加入西式設計,看起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喜歡紮花燈等喜慶的作品:「當很多市民經過時都喜歡跟我的作品拍照、合照,就可以證明這個作品吸引力很大,就好有滿足感啊!」
夏中建描述,紮作是一年四季都有工作的行業,例如正月十五新界添丁習俗需要花燈、清明節做祭祖的紙紮、天后誕紮花炮、盂蘭節紮大士王、中秋節紮燈籠等等,不停都有訂單。拜神、祭祖、做白事亦都會用到紙紮物品,還有龍、獅等大型紮作,他認為這一行持續都有市場,紮作工藝是不會消失的。
*********
要在紮作行業上立足,夏中建相信「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師傅教你一個方法,不能夠一成不變,你自己一定要不停地創新的,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四十年來,他都對老本行樂此不疲,因為紮作的創意無窮,可以有一定的自由發揮空間,做出自己心中所想的事物,他鼓勵年青一輩有志入行時發揮自己的創意,為傳統行業注入新的想法。◇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