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成都川軍抗戰紀念館。一位坐在輪椅上的白髮蒼蒼的老人一邊哭,一邊指著牆上的一張照片責罵道:「為甚麼你守到了時間還不撤?非要為國捐軀?你不回來,我們孤兒寡母有多慘,你知不知道?」發出這痛徹心肺之語的名叫葉亞華,照片上頗有大丈夫氣概的正是她的丈夫、國民黨抗日名將王銘章。
王銘章以身殉國 奠定台兒莊大捷
王銘章1893年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父母早亡,因其自幼機敏過人,在好心人和親戚資助下得以讀書。
16歲時,考入成都四川陸軍小學堂第五期,其18歲後參與革命,後成為川軍122師師長,同時還加入了當地民間袍哥組織。
彼時的川軍雖然裝備落後,文化程度不高,但因為其軍官和士兵很多參加了袍哥組織,很講求義氣,因此敢於打仗,也能打勝仗。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主政四川任省主席,也是川軍首領的劉湘主動向蔣介石請戰,加入抗日隊伍。中將師長王銘章遂帶著122師出川抗日,轉戰晉東等地。
日軍佔領南京後,為了打通南北戰場,意圖攻下徐州。從1937年12月至次年3月,國民黨軍隊與日軍在山東鄒縣、兗州等地展開激戰。而扼守山東滕縣(今滕州)的正是王銘章部的三千人。
面對敵我力量懸殊的嚴峻形勢,王銘章抱定以死報國之決心,他對部下們說:「決心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們身為軍人,犧牲原為天職,現在只有犧牲一切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
1938年3月,面對日軍的狂轟濫炸,王銘章率守軍三次擊退其進攻。在日軍猛烈的炮火攻擊下,城牆曾被炸開一個十多米寬的缺口。
守軍與日軍展開肉搏,擊退日軍一波又一波的進攻。其後,日軍調集精銳部隊再次向滕縣發起了猛攻。
在重炮與飛機的掩護下,日軍攻入城內,守軍再次與日軍貼身肉搏,戰鬥場面異常慘烈,有的連拚得只剩10餘人,有的連官兵全部陣亡,王銘章也最終中彈殉國。
可以說,滕縣保衛戰使日軍第十師團遭受重創,其以堅守近四天、犧牲一個師幾千人的代價,為徐州一帶中國軍隊的集結贏得了時間,為此後震驚中外的台兒莊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
徐州會戰最高指揮官、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後來曾高度評價說:「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莊大捷?台兒莊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
王銘章壯烈殉國後,被國民政府追授為陸軍上將。褒獎令寫道:「陸軍第一百二十二師師長王銘章,賦性剛毅,志行忠貞,此次於滕縣之役,苦守要區,逾三晝夜,卒待援軍到達,陣線得以鞏固,不幸殊勛甫建,以率部奮力巷戰,竟爾殉職,緬懷壯烈,悼惜殊深,應予特令褒揚,追贈陸軍上將,交軍事委員會從優議恤,並將生平事績存備宣付史館,用彰忠勛,以資矜式。」
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並電令第22集團軍總司令孫震:「務必尋回王故師長銘章忠骸歸葬。」大約半個月後,王將軍的忠骸尋獲,其身中日軍機槍七彈。
王將軍的遺體被抬下戰場後,李宗仁上將前去守靈。他看見王銘章的軍裝全是血跡,腹中的腸子等臟器和泥土「血肉模糊」成一團。李宗仁含淚脫下自己有上將軍銜的軍服,讓士兵們給王銘章中將更換上。
當年6月,忠烈魂歸故里,成都全城下半旗,十萬群眾肅立接靈。次日舉行數萬人公祭,數架飛機在空中散發宣傳他事蹟的傳單。
1942年,王銘章墓園落成,墓園中建有王將軍騎馬銅像。中共建政後,塑像被推倒,墓園也被破壞。
將軍身後妻兒險被要了命
王銘章生前有兩房妻室,大夫人周華裕,二夫人葉亞華,共有三子兩女長大成人,即長女王道純,長子王道鴻、次子王道義、三子王道綱,小女兒王道潔,他們都是周華裕所生。葉亞華曾育有兩子,但都相繼夭折,其後王道綱被過繼給葉亞華。
葉亞華曾是四川大學的學生,在將軍殉國後,王家用國民政府給的撫恤金興辦了一所學校,葉亞華參與校務管理。
中共1949年奪取政權後,周華裕、王道鴻、王道義、王道潔留在了大陸,王道純前往香港。對於王銘章等抗日將領,因其國民黨的背景,中共並未將其評為「烈士」,他們的遺孀和子女自然在歷次運動中難逃中共的迫害。
1951年,中共掀起了「鎮反運動」,葉亞華被控五大罪狀:一、是國民黨反動派軍閥的小老婆;二、是十惡不赦、剝削人民血汗大地主的女兒;三、是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的臭知識份子;四、屬於妄圖顛覆紅色江山的國民黨反動派的殘渣餘孽;五、屬於潛伏的國民黨反動派特務,可以直接拉出去槍斃。
或許曾經受過的教育使葉亞華具有了不是一般人所具備的見識和勇氣。她通過當地官員取得了路條,帶著王道綱逃離了大陸,前往澳門。一路之辛苦和嘗盡人間的白眼,已然無法言表。
1953年,葉亞華終於到達了澳門地界,但盤纏已經用盡。無奈之下的她寫了一張紙牌乞討,牌子上寫著:「我是抗戰名將王銘章上將遺孀……。」
消息迅速傳播開來,各大報館爭相採訪、刊登這件悽慘的事情。最快做出反應的是在台灣的蔣介石,他急速派人將葉亞華母子接到了台灣,葉亞華此後在台灣軍校任英語教官。
2003年,葉亞華從台灣回到成都。2005年,年近百歲的她參加了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紀念活動,而開頭之語正是這一年葉亞華參觀川軍博物館時發出的。
與逃離大陸、在台灣安穩生活大半輩子的葉亞華母子相比,留在大陸的王銘章的大夫人和後人要慘得多。
據王銘章的兒媳、次子王道義的妻子白光蓮回憶,在將軍未被中共追認烈士前(1984年才追認),王家長期是「反動軍閥兼地主身份」,也是每次政治運動中的「運動員」,尤其在文革中,就連吃奶的孩子都是「狗崽仔」,幾乎所有親屬都受到迫害。
將軍的長子王道鴻與原國民革命軍24軍參謀長陸軍少將汪雲翔的長女汪慧仙成親,1948年誕下一子王德明。
上個世紀50年代,王道鴻下放到阿壩州南坪縣教書,不久後汪慧仙因傷寒不治去世,幼子王德明孤苦無依,由外婆撫養成人。70年代王道鴻才結束下放返回成都,後去世。
將軍的原配、年逾7旬的周華裕,在文革中因被批鬥雙目失明,而白光蓮僅僅替婆母辯白,說其從不出門、沒有反動言論,就失掉了工作。
結語
嗚呼痛哉!保衛祖國的將軍流血又流淚!無疑,王銘章將軍眷屬和後人的遭遇不過是中共戕害中國人的又一縮影,中共所造成的傷痕不僅刻在一個個家庭的身上,也深深刻在了那個時代,而去掉這傷痕,清算中共是必走的一步。◇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