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新界北區的坪輋,寒風陣陣,坪輋壁畫村所舉辦農墟音樂會的小食攤位,年輕女孩Samantha遞上一串熱騰騰的咖哩魚蛋,為寒冷的冬日送上一絲暖意。咖哩調料比一般市面的味道更為鮮甜,Samantha笑著介紹,咖哩是自己家煮的,調料的蘿蔔是她七十多歲的婆婆種的,她是坪輋居民。雖然Samantha現在已搬到市區居住,但假期一有空就會與母親一起回村幫忙打理農田和幫助婆婆在雲泉仙館的市集賣菜。提到家中那片農田,她的眼中閃爍著興奮,更熱心帶著筆者前往參觀。這片農田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婆孫三代與這片土地又有怎樣的感情?
與Samantha一起沿著蜿蜒的鄉間小路前行,田間蟲鳴、鳥語、狗吠聲此起彼伏,伴著泥土的清香,一片整齊的農田映入眼簾。Samantha停下腳步,輕輕地說:「到了,這裏是我婆婆種地的農田。」
在田邊,Samantha的母親Janet正與村中的鄰居聊天,並熱情地將自家種的白蘿蔔贈送給她,眼見一列生長茂盛的白蘿蔔已差不多被拔完,與他人分享收穫樂趣的喜悅之情洋溢在Janet臉上。見女兒帶著筆者到來,Janet也熱情地招呼筆者到田間拔蘿蔔,好客而健談的她愉快地與筆者分享這片土地與他們一家的故事。
田間的童年樂事
Janet出生於沙頭角中英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與父母一起走難來港,自小在打鼓嶺坪洋新村長大,家中以務農為生,兒時就讀坪洋公立學校。在鳥語花香環境長大的她,十分眷戀這片成長的土地,即使成家後到了市區工作,也盡可能在假日回到村中幫忙。
在八十年代時,Janet的家中曾租了六萬三千呎的土地耕作,主要種植時令蔬菜,後期則種植龍眼、荔枝、木瓜、黃皮、蕃荔枝等果樹,父母用勤勞的雙手養活了三兄妹,家中的房屋是一家人親手砌起的。懂事的Janet也會與家人一起落田耕種,夜晚幫父母照明在田中捉蟲。
當時的生活雖然艱苦,但回憶起童年的樂趣,Janet依舊津津樂道:「現在的孩子,最開心的就是購物、打機、上網,我們那個時候沒有這些,小時候一堆泥都可以玩全天,用土來捏公仔,造房屋。爸爸有時間的時候,會帶我們放紙鳶(風箏)。下雨時也有雨天的樂趣,用樹枝來撩蝌蚪,捉青蛙。全部是鄉郊生活,不同現在的城市化。」回憶起兒時的趣事,Janet不禁抿嘴笑了起來。
她望著小女兒Samantha,續言:「現在我們房屋前面有塊田,下雨就有蝌蚪,她一放假就進來玩,也接觸得多些。也帶她去過塱原收割稻米,她都下過農田。」
九十後女孩愛上田園生活
二十來歲的Samantha目前在讀大學,從小在市區長大的她卻視坪輋為自己的第二個家,一到假期就往粉嶺跑,認為到婆婆家玩是她獨特的「度假」方式。她覺得耕田「好玩」,市區已經找不到這種樂趣了。
她第一次下田是因為一次婆婆生病恰逢開墾的時節,她就幫婆婆耕田。她覺得這是很難得的生活體驗,原本對蔬菜沒有甚麼概念的她,因為後期幫手多了,也逐漸認識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和一些務農知識,逢假期回來,她也很樂意幫農田鬆土,感受田園耕作的樂趣。
她還很自豪地分享,在她家屋後,還有很多荔枝樹、龍眼樹,逢夏季豐收時節,就可以採摘:「平時你們要去街市買,我們任摘任食的!」
坪輋濃厚的人情味也令Samantha印象深刻:「這裏人情味很重,差不多整條村都認識的,走到村中,甚麼叔叔,甚麼阿姨,都知道名字。在城市住會跟鄰居打招呼,但不知道他們叫甚麼名字。在這邊也經常去鄰居家吃飯,媽媽有個小學同學也是住這附近,我們總是過去吃飯。」
七旬婆婆視農田為生命寄託與Janet母女傾談時,眼見她七十六歲的母親英姐推著賣菜的小車從雲泉仙館市集回來,身手靈活,全然看不出已到古稀之年,且有精力獨力打理七千呎的農田。英姐推著小車回家,忠心的黃狗搖著尾巴迎接主人回來。
Janet望著母親,喃喃道:「這塊田啊,是她的寄託,也是她人生最大的樂趣。」母親年齡大了,在村裏住醫療、交通不便,早前母親生病,孝順的她接母親到市區的家中養病,那一段時間母親真是度日如年,形容「像是在坐監」。痊癒後,母親迫不及待回到坪輋,繼續她以往的耕種生活。Janet分享:「她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耕田了,小時候我們都很晚吃飯,都要等媽媽做完田裏的事情才有飯吃。這塊田是她的寶貝。」
她同時也很欣慰母親依舊身體健康,也希望「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不要波及到這片農田,至少在母親的有生之年,都能夠一直快快樂樂地耕種下去。
*********
連結了婆孫三代人的農田,透著她們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愛。這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帶有鄉土獨有的味道,落田耕種的趣味,或許只有親身體驗過才懂。◇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