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作為耶穌基督的受難、升天之地,聖城在基督門徒心中巍然屹立。從耶城出發,他們穿越生死艱險,必使基督福音遍地傳開。終於,東羅馬君士坦丁大帝昭告基督教的合法性,耶路撒冷從迫害基督之城,躍登為基督教的聖地。
創教之初受迫害
基督徒被猶太教逼出故鄉之後,到羅馬帝國的各個行省傳教,信仰的人日漸增多,甚至在意大利半島也出現了眾多的教徒。這群善良和平、友愛公義的基督徒,之所以成為羅馬皇帝的心頭大患,成為部份民眾敵視的對像,有其外在因素,更有深層的原因。
羅馬人繼承希臘文化的多神信仰,供奉羅馬諸神;羅馬皇帝也會在死後,甚至在生前就被立為神祇,接受人民敬拜。隨著羅馬帝國的疆域不斷擴大,為了方便統治,羅馬皇帝更要求境內所有民族必須信仰羅馬國教,包括歷屆皇帝神靈在內的羅馬諸神信仰。
然而,當越來越多的人不願祭拜羅馬神祇,也不承認皇帝的神位,那些自封為神的統治者或因權威受到挑戰,或覺「神格」受到侮辱,於是運用他們在人間的權力,逼迫人們改變自己的信念。
伴隨著帝國的強盛,羅馬社會也開始呈現二極分化的發展,富裕的貴族和上層階級奢華糜爛,平民和非羅馬公民則因連年征戰、橫徵暴斂,生活陷入貧困,貧富差距逐漸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羅馬政府無力解決問題,只好想方設法轉移人民的注意力,競技場中的戰鬥、圓形劇場內的演出等相繼推出,供全民欣賞,藉以沖淡百姓的不滿與怨氣。當這些節目無法取悅人民時,羅馬當局便另外尋找新的目標,被執政者視為眼中釘的基督徒,於是成了代罪羔羊。
基督教建立初期,其教徒大多是中下階層的百姓,如漁人、木匠、農人,他們過著簡樸純潔的生活,追求公義友愛。他們與世無爭,但這股清流卻照映出當時社會風氣的邪惡敗壞。二千年前的基督徒因此而受到悲慘的迫害。
二百五十年對正信的迫害
西元64年羅馬發生大火,據說延燒三天三夜、四分之一的城區受到波及。起火原因不明,有一說是當時的皇帝尼祿(Nero,西元54至68年在位)所為,用來誣陷基督徒縱火,藉以展開追捕與虐殺。
其後將近250年的歲月,基督教在整個羅馬帝國境內多次被鎮壓,眾多的基督徒被釘上十字架、投入競技場被猛獸咬噬、被斬首或被綁在木架上燒死。迫害的手段殘忍血腥,卻無法嚇阻越來越多的人皈依基督教,教徒遍佈各階層、各行各業,教會的勢力不斷壯大。
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迫害發生在西元303至312年,戴克里先(Diocletianus)皇帝統治時期。此時法官可以不經過審判,就將基督徒判處死刑;羅馬政府甚至首度通過迫害基督教的法律,其中包括焚毀書籍、沒收教會財產、青年不准入伍從軍等等。
第一位基督徒皇帝: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納(Helena,西元250至330年)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君士坦丁深受母親的影響,又在王位爭霸戰中因為神的幫助而勝出,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統治者。他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也是終止官方對基督教的迫害並使基督教成為合法宗教的皇帝。
羅馬帝國在迫害基督教的同時,自己也陷入分裂和戰亂之中。戴克里先為了挽救頹勢,創立了四帝共治的政體,以同時冊立四個皇帝來分管龐大的帝國,意在避免國政的混亂或權力的爭奪。但事與願違,國家在戴克里先未死之前即已發生內戰,四個皇帝互相攻伐,因為勢力相當,一時也無法分出勝負。
在關鍵性的戰役前夕,據說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中出現十字架形狀的火焰,同時聽到一個聲音:「靠此得勝。」他福至心靈,吩咐所有部下在盾牌上畫上這個圖形。眾人聽聞神蹟,士氣大振,贏得此戰。此後君士坦丁逐步打敗其他三位皇帝,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統治者。
西元313年君士坦丁頒佈《米蘭詔令》,正式昭告天下:基督教成為合法的、可以自由信仰的宗教。
耶路撒冷成為基督教聖地
西元326年,海倫納以76歲的高齡前往耶路撒冷,尋訪耶穌受難的確切位置,以及與耶穌有關的所有事物。這並不容易,因為早在西元135年,耶路撒冷經過哈德良皇帝的徹底改建後,城市景觀已經完全改變。(詳見本系列第四部份「耶穌的耶路撒冷」)。
原本作為刑場的各各他(Golgota,意為骷髏地),被哈德良改為祭拜維納斯的神殿。從耶穌復活之後到哈德良執政的百年間,這裏一直是基督徒朝聖的目的地。哈德良為了杜絕絡繹不絕的朝聖人潮,便在基督徒心目中的聖地基址建造了一座神殿,祭祀他最崇拜的羅馬女神。
海倫納在當地主教的幫助下,找到了耶穌受刑的位置以及埋葬地點,此外更奇蹟式地發現了據說是耶穌受刑的十字架以及釘子。她將這個十字架分成三段,一段帶回羅馬(現存放在聖彼得大教堂中、聖海倫納雕像的附近),一段送到她兒子當時營建的新都「新羅馬」(後來被稱為君士坦丁堡,即現在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一段留在耶路撒冷。
為了保存並保護這些與耶穌有關的場所及物品,一座耗時10年興建的教堂取代了原先的維納斯神殿,教堂基址涵蓋耶穌的受刑地,以及相距約40米的墓穴。聖墓教堂(ChurchoftheHolySepulcher)於西元335年完工,和伯利恆的聖誕教堂(ChurchoftheNativity,西元333完工)同屬最早期的基督教教堂,都在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期間完成。
君士坦丁大帝只是讓基督教成為可以自由信仰的宗教,並沒有規定為國教,或鼓勵人民改信耶穌。即使如此,風行草偃的效應促使基督教在短短數十年內快速發展,由一個少數族群且受迫害的信仰團體變成一個勢力龐大的主流宗教。作為耶穌受難與復活地的耶路撒冷,更是教堂、紀念性建築林立,成為一座基督教城市。
西元38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I,西元347至395年)定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在他死後,帝國分裂為二。西羅馬帝國於西元476年因北方蠻族入侵而滅亡,作為基督教聖地之一的羅馬遭受嚴重破壞。巴勒斯坦地區隸屬東羅馬帝國(也稱為拜占庭帝國)管轄,倖免於難,耶路撒冷在穩定和平中繼續發展,成為基督教最重要的聖地,迎接著來自各方的朝聖客。
縱使如此,作為基督教聖地的耶路撒冷,太平歲月也只持續到6世紀末。西元614年,波斯的薩珊王朝在與拜占庭的爭戰中,仗著猶太人的幫助,佔領了耶路撒冷。
君士坦丁在西元313年讓基督教合法化,也允許猶太人在每年耶路撒冷亡城的那一天入城,到西牆前哀泣禱告。之後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延續寬容的政策,從5世紀開始,允許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居住,也不強迫猶太人改變原有的信仰。
但猶太人眼見被自己排斥的基督教,反而成為猶太教聖城中的主流宗教,基於不甘心被鳩佔鵲巢的心理,加上對於波斯曾釋放巴比倫之囚的既有好感,猶太人於是在波斯與拜占庭的對峙中,選擇支持波斯,希望能再度掙脫被統治的困境,重新取回耶路撒冷的主導權。
耶路撒冷落入波斯軍隊的掌握後,波斯人將眾多的基督徒擄回波斯,並將城市留給猶太人。此時,基督教堂橫遭破壞、教徒被無端屠殺,據估計約有9萬人之多。猶太人急欲重建聖殿,甚至想恢復猶太教殺生祭祀的傳統。一連串激進破壞的行為,迫使波斯在西元617年下令規定,再度禁止猶太人進入耶路撒冷。
西元629年,拜占庭收復耶路撒冷,雖然皇帝承諾不會報復,卻還是發生了希臘人為了復仇而屠殺猶太人的狀況。
猶太教與基督教同樣信奉耶和華,卻形同水火互不相容,雙方的衝突對峙持續到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佔領耶路撒冷後,才得以緩解。◇
(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