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歷經顛沛苦難,一心盼望彌賽亞的降臨拯救, 終於耶穌基督來了,他們卻鄙之棄之,甚至置之死地。 耶穌受難前,泫然預告了聖殿及耶路撒冷的毀滅; 四十年後,一如預言昭示,耶城聖殿被毀、猶太被攆出故土,流離四散。

耶穌與耶路撒冷的三次緣分

耶穌是在希律王統治的晚期,降生在羅馬帝國的猶太行省。當時因為舉行第一次全國性的人口普查,每個人都必須回到祖籍去登記戶口,因此木匠約瑟(Jesef,天主教稱為若瑟)帶著即將臨盆的妻子瑪利亞(Maria)回到伯利恆。城內外的旅舍都被返鄉的人住滿,約瑟一家只能待在馬厩裡,耶穌就在這裡誕生。

根據記載,耶穌曾三次進入耶路撒冷。第一次是在出生後四十天,依猶太傳統習俗,由父母帶到聖殿獻祭做潔淨禮。統治猶太地區的希律王得知預言中「猶太人的王」已經出生,便下令屠殺伯利恆一帶二歲以下的男童。為躲避希律王的迫害,約瑟依天使的指引,帶著全家逃到埃及,直到希律死後才回到猶太地區居住。

耶穌第二次到耶路撒冷時是十二歲,隨同家人與親族進城過逾越節。回程時父母發覺耶穌未跟上而返回城內尋找,最後在聖殿山中找到他。據說當時父母問他為何在這裡,耶穌回答「自己當然會在天父的家裡」。耶穌後來還是跟著父母回到故鄉拿撒勒(Nazareth)。這二次進城的紀錄,是耶穌在三十歲左右開始傳道之前,少數被記錄下來而得以流傳的事蹟。

約瑟夫斯著作的翻譯本,1640年出版。(公有領域)
約瑟夫斯著作的翻譯本,1640年出版。(公有領域)

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從容赴難

耶穌三十多歲時,在外地傳道已有三年的時間,為了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他在西元30至34年之間,最後一次來到耶路撒冷。耶穌入城時,眾人夾道歡迎;一星期後,這些群眾卻受到猶太宗教領袖的鼓動,要求羅馬派來的總督彼拉多(Pontius Pilatus)將祂處死。

耶穌最後一次在耶路撒冷的路徑圖,西方在圖的上方。(視頻截圖)
耶穌最後一次在耶路撒冷的路徑圖,西方在圖的上方。(視頻截圖)

猶太行省自西元6年起,便由羅馬派遣的總督治理。希律死後其子繼任,猶太地區發生暴動,人們寧願接受羅馬人的直接管轄,而不願意讓暴君的兒子繼續統治,雙方到羅馬請求皇帝仲裁。羅馬皇帝最後接受人民的請求,派遣總督治理猶太。

總督雖是猶太地區最高的行政首長,轄區內也有駐軍維持社會秩序,但在「強龍不壓地頭蛇」的心態下,歷任的總督大多選擇與當地勢力妥協,以換任期內的風平浪靜。

當時猶太祭司控告耶穌求判死刑的理由是觸犯了「褻瀆罪」,因為祂「自稱是神的兒子基督(Christos,意為救世主,是希伯來文「彌賽亞」的希臘譯文)」。猶太人一直在等待彌賽亞的到來,他們企盼彌賽亞能讓猶太人脫離異族的壓迫、再度輝煌強盛,但耶穌並未使這一切發生。因此猶太人不僅不承認耶穌是彌賽亞,甚至羅織罪名,欲除之而後快。彼拉多雖然知道耶穌是因猶太祭司的妒恨和誣陷而被捕,也找不出任何耶穌造反或犯罪的證據,卻屈於形勢、昧著良心,如猶太人所願,判處耶穌釘刑。

〈瞧,這個人〉彼拉多詢問猶太人是否釋放耶穌,Antonio Ciseri。(公有領域)
〈瞧,這個人〉彼拉多詢問猶太人是否釋放耶穌,Antonio Ciseri。(公有領域)

羅馬帝國的酷刑

釘刑是羅馬帝國的一種酷刑,用來處死重罪犯人如叛國者或盜匪,以及異教徒、奴隸和沒有羅馬公民權的人。被判釘刑的人通常會先在牢獄裡被鞭打凌虐,天亮後令其背負自己的十字架,從囚所走到城外的刑場。在如此的折磨下,受刑者到達刑場時往往已經奄奄一息,再釘在十字架上,任其在承受巨大的痛苦中慢慢死去。

十字架釘刑在基督教開始流傳後,甚至成為羅馬帝國迫害基督徒的慣用手法,直到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Magnus)宣布基督教為合法宗教以後,基督徒才不再被迫害。而到西元337年羅馬帝國才終於廢止這項刑罰。

耶穌的預言

耶穌曾多次預告自己的死亡及復活,也預言了聖殿及耶路撒冷的毀滅。未進城前,祂曾站在城外的橄欖山上,望著耶路撒冷哀哭——不是悲嘆自己即將在痛苦與屈辱中死去的命運,而是因為未來無可避免的悲慘景象:

「巴不得你在這日子知道關係你平安的事,無奈這事現在是隱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來。因為日子將到,你的仇敵必築起土壘,周圍環繞你,四面困住你,並要掃滅你和你裡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聖經.路加福音》)

當耶穌受過鞭刑,背負著十字架往城外走去時,有許多人跟隨。其中有婦女為祂哭泣。耶穌轉身對她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因為日子要到,人必說:『不生育的和未曾懷胎的,未曾乳養嬰孩的,有福了!』」(《聖經.路加福音》)

耶穌升天小堂(Chapel of the Ascension)位於橄欖山頂,相傳為耶穌在此升天。(adriatikus/Wikimedia Commons)
耶穌升天小堂(Chapel of the Ascension)位於橄欖山頂,相傳為耶穌在此升天。(adriatikus/Wikimedia Commons)

基督教的創立

耶穌死後三天復活,仍停留人間四十日,用來告訴門徒要傳福音。耶穌在門徒眼前升天,堅定他們的信仰,讓門徒們開始積極傳播耶穌的教誨。耶穌傳道,自己沒有寫下任何經典、沒有建立宗教,基督教會是由祂的門徒彼得(Petro,天主教稱為伯多祿)所建立,教義由保羅(Paulus,天主教稱為保祿)所整理。

門徒在猶太行省的各個地方傳播耶穌的教誨和神蹟,相信耶穌為基督的人快速增加,引起猶太教士的不快,聯合統治者,繼續進行迫害。於是基督徒離開猶太地區,到羅馬帝國的其他行省去傳教。發源於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反倒變成了「外邦人的宗教」。

再度亡城

猶太人將耶穌送上十字架,將基督教逼出猶太行省,迎來的不是安穩如故的生活,而是如預言般悲慘的命運。異族統治者或暴虐或貪腐,不亞於被猶太人推翻的王族,加上羅馬帝國的橫徵暴斂有增無減,迫使越來越多的猶太人產生武力抗暴的想法。即使有識之士,也因為怕被視為叛國者而噤若寒蟬。

西元66年猶太地區發生饑荒,羅馬總督無力且無意賑災,猶太人的憤慨不滿達到頂點,各地武裝反抗行動如火燎原,史稱「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當時的羅馬皇帝尼祿(Nero)派兵鎮壓。

羅馬大軍迅速弭平各地的叛軍,在西元66和70年二度包圍耶路撒冷,羅馬人一面採取長期圍困的策略,在耶路撒冷的外圍築了一道牆,將城市完全封鎖;一面運用先進的裝備與技術,逐步拆除耶路撒冷的三道城牆。

羅馬人攻陷並摧毀耶路撒冷。(公有領域)
羅馬人攻陷並摧毀耶路撒冷。(公有領域)

羅馬人選在猶太人過逾越節時圍攻耶路撒冷,是個高明的戰略。逾越節是猶太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住在外地的猶太人都會到耶路撒冷過節,此時人潮比平日多出了十倍,因此當羅馬軍隊圍城後,城內囤積的糧食迅速耗竭。雖然如此,耶路撒冷仍然憑藉著堅固金城,頑抗了四個多月才告失守。

「提圖斯凱旋門」,為當時領軍、後來成為皇帝的提圖斯紀念戰勝猶太而建,至今仍佇立在羅馬。猶太人視其為羞辱,不願從中經過。(公有領域)

約瑟夫斯(Titus Flavius Josephus,西元37~100年)是一名猶太人,曾做過叛軍領袖,戰敗投降後,在羅馬軍隊中任職,並參與此次圍城。他以通譯的身分居中斡旋,因此得以進出耶路撒冷。

約瑟夫斯親眼見證、並在其《猶太戰紀》中記錄了當時的情景:困在城內的叛軍除了因為派系不同而互相殘殺外,還如同強盜般,為搶奪百姓的財產和糧食而濫殺無辜,並動輒殺害疑似主張向羅馬求和的顯貴人士。

城內嚴重缺糧,甚至還出現母親煮食子女的慘狀。在內戰中被殺或餓死的人不計其數。城內血流滿地、遍布死屍,無人掩埋,大量的屍體被拋入城牆外與橄欖山之間的溪谷,屍骸堆積如山。據估計約有110萬人在這場戰爭中喪命,其中只有少數是羅馬軍隊所為;倖存者不到10萬人,全部被俘,作為奴隸被帶回羅馬或賣到埃及。

羅馬人將耶路撒冷的三道城牆全部拆毀,進城後,並將聖殿完全拆卸,因為他們以為作為建材的石頭之間有黃金。這座耗費了四十六年光陰才完成的城市,只維持了四十三年,就又在內亂與外患中化為烏有。

滅亡的真正原因

約瑟夫斯的描述完全應證了耶穌對耶路撒冷的預言。耶穌在西元30年左右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去,耶路撒冷在四十年後被羅馬攻陷,過程一如耶穌所預言:城被圍困、建築被拆毀、城民因缺糧而吃人肉。

耶路撒冷在古代曾遭受過二次毀滅性的攻擊,第一次在西元前586年對新巴比倫的戰爭,第二次則發生在西元70年反抗羅馬帝國的作戰中。二場戰爭相隔656年,卻有許多雷同之處,例如:巴比倫和羅馬都做過二度攻擊,都採取圍困的戰略,都在入城後焚毀聖殿並夷平城市,都俘虜城內居民將之驅趕出境等等。

以上種種,或許還能歸因於古代戰爭的故技慣例,但二次城破殿毀的日期,都剛好在猶太曆的同一天,如此驚人的巧合,著實令人深思。

第一次的亡國之因,依先知所言,是因為猶太人做了很多壞事,必須被人虐待七十年以消除他們的罪。至於第二次亡城,耶穌說:「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Wei du die Zeit nicht erkannt hast, in der du besucht worden bist.)。

西元73年,一位敘利亞學者在給兒子的家書中,提到西元70年羅馬滅猶太的事件時,寫道:「猶太人在處死自己的賢君之後,被攆出故土、四散流離,是為公正的報應。」

變成羅馬人的城市

羅馬焚城後,耶路撒冷已是荒蕪一片,但廢墟般的狀態卻還不是它最悲慘的時刻。羅馬大軍離開後,逃難到外地的猶太人陸續返回,繼續反抗羅馬,以游擊或暴動的方式,在數十年間不斷襲擊羅馬人。

西元132至135年發生一次規模較大的反抗行動,史稱「第二次猶太羅馬戰爭」,當時的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us)迅速進行鎮壓。失去城牆保護的耶路撒冷再度被羅馬軍隊占領。

哈德良為了懲罰猶太人百年來的反叛,誅殺了將近50萬人,將所有未被處死的猶太人趕出猶太地區,又將該區改名為「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並禁止猶太人在此定居。此後,猶太人成為沒有根的民族,在世界各地漂泊,直到二戰後的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國,才終於結束近二千年的流浪歲月。

哈德良皇帝所建之城Aelia Capitolina,馬達巴馬賽克,西元6世紀。(公有領域)
哈德良皇帝所建之城Aelia Capitolina,馬達巴馬賽克,西元6世紀。(公有領域)

哈德良還特意選在耶路撒冷二度亡城的同一天,將之徹底剷平,只留下聖殿山圍牆的部分牆基,就是現在著名的西牆(也被稱為「哭牆」)。然後又在舊址重新規劃、建造一座羅馬城市,命名為Aelia Capitolina(Aelia 是哈德良的中間名字、Capitolina有小丘的意思);聖殿山上則建羅馬式神殿,供奉羅馬主神朱庇特(Jupiter)。

現存最古老的、有關耶路撒冷的圖像紀錄,出現在馬達巴(Madaba,在今日的約旦境內)聖喬治(St. Georg)教堂內,是一幅約在西元6世紀、以馬賽克方式呈現各個基督教聖地的地圖。耶路撒冷位於地圖的中央,一條兩旁有著列柱的大道貫穿全城,羅馬風格的城市設計清晰可見。羅馬時期以南北、東西二條大道將耶路撒冷略分為四區,至今仍作為不同種族及不同信仰的分區方式。

作為羅馬城市的Aelia Capitolina(即猶太人的聖城耶路撒冷)禁止猶太人進入,哈德良甚至定下「擅入者死」的嚴令。在此後的二百年間,這裡沒有猶太人的蹤跡。直到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讓基督教合法化後,才允許猶太人在每年耶路撒冷亡城的那一天入城,到西牆前哀泣禱告。

然而,此時的耶路撒冷已不再是猶太人與猶太教的專利。曾經,從猶太孕育而出、卻為其所不容的基督教,已經在此扎穩根基,甚至凌駕其上,成為當地的主流信仰。(待續)◇

〈流浪的猶太人〉古斯塔.多雷(Gustave Doré),19世紀。(公有領域)
〈流浪的猶太人〉古斯塔.多雷(Gustave Doré),19世紀。(公有領域)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