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颱風「山竹」在港肆虐後,本港各區多個海灘上湧現大量垃圾,膠樽、發泡膠、餐具及各類生活雜物無處不在;山野塌樹處處,步步驚心,沿途有不少垃圾。行走山海間,眼見心愛的大自然遭到破壞,不覺心痛。另一批熱心市民自發踏上郊野之路,擔任大自然的護衛者,用自己的雙手幫助恢復自然最原始的模樣,也用自己的行動感化更多的人參與減廢運動,給大海加一抹藍,為樹林添一分綠。

接上文:風災凝聚香港情 守望相助暖人心(上)

「山竹」之後,義工們除了幫助市區及村落恢復原貌,還有一批熱愛大自然的朋友選擇了到遍佈垃圾的海灘、郊野公園遠足徑義務清潔。炎炎烈日下,汗水濕透了全身,口乾舌燥,飢腸轆轆,卻沒有一個義工言苦,大家同心協力,只為了將大自然的美麗再次呈現眼前,相互協作之時更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助,也是彼此並肩同行的動力。

海灘篇——堅持清灘 感染身邊人

海洋拾荒者Kitti經常到訪西貢區內不同的海灘,協助清理垃圾。(陳仲明/大紀元)
海洋拾荒者Kitti經常到訪西貢區內不同的海灘,協助清理垃圾。(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海岸線蜿蜒綿長,風景絕美,唯獨令人心痛的是不少海灘上遍佈難以分解的膠樽、膠袋、發泡膠、一次性餐具,那些不屬於海洋的物品不但危害環境,更是海洋生物的殺手。

「山竹」之後,西貢海灘出現了更多的白色污染,數不盡的發泡膠被颱風吹上岸邊,大環、沙下、白沙洲、西貢市沿岸至西沙路均是打風後的重災區⋯⋯長期在西貢一帶海灘義務清潔的Kitti,是「海洋拾荒者」的發起人,她已連續十幾日划獨木舟出海清潔,有時帶隊二至十人,有時獨自一人。受訪當日,她已連續六小時在蕉坑對出海域清潔,餓著肚子,流著鼻涕,聲音沙啞都堅持著,並沒有一絲怨言,只有簡單的心願:「不希望香港的海岸受到傷害,變得不能游泳,與垃圾為伍。」

面對眼前一片汪洋般的塑膠垃圾堆,Kitti仍然堅持繼續清理工作。(陳仲明/大紀元)
面對眼前一片汪洋般的塑膠垃圾堆,Kitti仍然堅持繼續清理工作。(陳仲明/大紀元)

海洋垃圾種類繁多,常見各類塑膠製品,包括發泡膠、膠樽、膠拖鞋、膠桶等。(陳仲明/大紀元)
海洋垃圾種類繁多,常見各類塑膠製品,包括發泡膠、膠樽、膠拖鞋、膠桶等。(陳仲明/大紀元)

海洋拾荒者Kitti划獨木舟出海,到訪西貢區內不同海灘清理垃圾。(陳仲明/大紀元)
海洋拾荒者Kitti划獨木舟出海,到訪西貢區內不同海灘清理垃圾。(陳仲明/大紀元)

面對現在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Kitti認為自己有責任將義工活動持續做下去,過程中不斷有陌生人加入,甚至在清潔海灘時,當她將一袋袋垃圾運送到岸邊時,就有熱心人士願意幫她把垃圾扔到附近的垃圾桶,這些溫暖的舉動都令她十分感動,也是她堅持下去的動力。她相信,自己的行動會感染其他人,令更多的人關注海洋生態,以及塑膠、發泡膠污染的問題。

在南丫島北角咀海灘,可以見到另外一組義工的身影,這是他們風災後的第三次「牛肉行動」——清潔北角咀海灘。鄰近海灘,從高處望下,藍天下湛藍的海水十分誘人,恨不得即刻下水踏浪,擁抱大自然。但靠近岸邊時卻傻了眼,一陣陣垃圾的臭味撲鼻而來,走在沙泥、乾枯的植物及發泡膠混合的灘上,感覺似乎走在彈床上。「山竹」的來襲更令這片海灣淪為白色海洋,大量發泡膠不但滲入石縫,更掛在周邊的植物上,茫茫一片。

義工在南丫島北角咀海灘收集到大量塑膠垃圾。(陳仲明/大紀元)
義工在南丫島北角咀海灘收集到大量塑膠垃圾。(陳仲明/大紀元)

在這片海域清潔了九年的Jo Wilson指這裏一向是重災區,沖上岸的垃圾各式各樣,颱風後更為嚴重。義工們頂著酷熱的太陽,用雙手拾起各種垃圾,盡自己所能清走威脅海洋生物的殺手。

合辦本次活動的「搞乜東東」負責人Ka Wing Chan在風災之後也參與過不少淨灘活動,身為資深環保人士的她深知海洋垃圾對生物的威脅。人們看到無數海洋垃圾湧到杏花邨、黃金海岸的石灘、大埔的泥潭,感到十分震驚。她表示,事實上那些只是冰山一角,在香港的許多海域都隱藏著無數垃圾,對環境和生物造成威脅。人們不斷地把垃圾製造出來,最後這些垃圾又回歸人類,吹回自己家附近。「大家真是可以再想多些,我們怎樣可以在生活上減少製造垃圾。」

義工在南丫島北角咀海灘收集到大量塑膠垃圾。(陳仲明/大紀元)
義工在南丫島北角咀海灘收集到大量塑膠垃圾。(陳仲明/大紀元)

義工在南丫島北角咀海灘收集到的各類特別垃圾。(陳仲明/大紀元)
義工在南丫島北角咀海灘收集到的各類特別垃圾。(陳仲明/大紀元)

資深環保人士Ka Wing Chan在風災之後參與過不少淨灘活動。(陳仲明/大紀元)
資深環保人士Ka Wing Chan在風災之後參與過不少淨灘活動。(陳仲明/大紀元)

郊野公園篇——帶走垃圾 珍愛山徑

清徑先鋒隊員在行走麥理浩徑第二段的過程中,清理了70公斤的垃圾。(「清徑先鋒」Facebook)
清徑先鋒隊員在行走麥理浩徑第二段的過程中,清理了70公斤的垃圾。(「清徑先鋒」Facebook)

「西灣麥徑二段行,十五先鋒百四斤。辛勞竟日不畏苦,勸君棄廢莫輕心。」這是「清徑先鋒」李正(正哥)隊長在上周(10月2日)與隊友一同前往麥理浩徑第二段後寫下的詩。

風災之後,麥理浩徑第二段也遭到了一定損毀,在漁農自然護理署和各行山隊義工的努力修復下,終於在近期重新開放給遊人行山。沿途有不少過往殘留的垃圾需要清理,15名義工一路前行,不畏勞苦,當日一共清理沿途70公斤的垃圾。

另在9月30日的清徑活動中,31名義工在做好防護措施下清理龍門行山徑上的阻路枯枝,經過六小時的努力後清走大部份阻路枯枝。雖然疲累,但是能助郊野公園的風災善後工作一臂之力,一眾義工感到很有意義。

郊遊徑在清理前(大圖)後(小圖)的對比。(陳仲明/大紀元)
郊遊徑在清理前(大圖)後(小圖)的對比。(陳仲明/大紀元)

「我們發起這個清徑先鋒的目的,就是一路享受大自然,一路撿垃圾。」熱愛行山的正哥在兩年前創立了「清徑先鋒」,從幾十個人的團隊發展至今超過三百人,希望郊遊人士在享受郊遊行山的樂趣之餘,了解保持山徑及郊遊地點清潔的重要性。

每一次清徑活動,路人經過都會親切地向隊友們說一句「感謝」,正哥認為再辛苦也值得:「有人支持我們都是一個動力來的,我們既然是喜歡這個山徑,可以令到這個山徑多些人能夠享受到,正正就是我們開心的地方。」

清徑先鋒隊長李正。(陳仲明/大紀元)
清徑先鋒隊長李正。(陳仲明/大紀元)

上山下海 假日義工當休閒

「吓?幫人執垃圾還要你自己出錢?」有朋友問熱心義工Kian,無法理解她每次辛苦出行幫忙清理海灘還要自費花100元租艇。Kian對朋友的質問置之一笑:「我當作一個活動,我今日划艇,順手執垃圾;我今日來行山,順手執垃圾,當是來玩啦!」

抱有Kian這種心態的義工還不只一個,常常參與假日環保活動的Leo Mak也是其中之一,他分享:「本身我的職業與環保無關係的,我是IT(資訊科技)人,去做這些環保的事都是假日活動。如果在假日找一個地方,吃飯、消遣、行商場,或者出一身汗,反正都是出汗,要來得有意義。」他認為在假日做義工雖然出錢出力,但只要是有意義的事情,他都認為值得去做。

Leo Mak常常在假日參與環保活動。(陳仲明/大紀元)
Leo Mak常常在假日參與環保活動。(陳仲明/大紀元)

他的好友Wing進一步指出,做義工最重要的是那顆心,當一個人真正意識到目前的垃圾或塑膠氾濫的情況時,他就會主動去思考自己出遊可以為環境做些甚麼。「發現大家的轉變其實是很有趣的,當我們來海邊,或者山上執垃圾的時候,其實大家都會有一種衝動,想到不只是玩,都可以加上執垃圾。」

正是有這樣一批可愛的義工朋友們,不計較得失,實踐著守望相助的香港精神,用自己的腳步去踏上這片土地,守護山林和海灘,讓社區更加美好。◇

接上文:風災凝聚香港情 守望相助暖人心(上)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