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資深經濟記者Neil Irwin25日撰文分析稱,過去數十年有兩個最重要的經濟因素,一是愈來愈多行業被超級企業支配,二是工資、通脹和經濟成長持續低下。不少最有權力的經濟政策制定者,正懷疑以上前一個因素,導致了第二個因素,而且企業權力趨向集中,阻礙了中央銀行試圖保持經濟健康。 

主流經濟學家正在討論,「買方壟斷」(monopsony),即數個僱主聯合起來的巨大權力,是否工資增長緩慢的原因之一。他們正研究支配不少主導行業的超級企業,是否需為緩慢的投資支出負責。他們也在檢驗「亞馬遜效應」,即網絡零售商透過演算法頻繁改變定價,是否令通脹幅度增大。

雖然這些議題常常出現在反壟斷政策和勞工市場管制政策中,但它可能為中央銀行的工作有所啟示。例如,如果企業權力集中會導致工資增長緩慢,聯儲局或許可以長期維持低息而不會引起通脹。如果網絡零售商令價格波動比以往更頻繁,政策制定者即使為了應付短期的消費者物價波動,對於應否推出陡變的政策,也應該更加謹慎。

在投資支出方面,西北大學的Nicolas Crouzet和Janice Eberly在一篇論文中稱,比起機器和其它實物,現代企業更願意投資在無形的資産,如軟件及專利。這也許解釋了為何過去十年中央銀行的低息政策無法吸引更多資本投資支出。銀行通常不願意將知識產權等無形項目當作借貸抵押品,這表示即使中央銀行減息,令投資增加的力量也會變小。

然而,研究產業組織和反托拉斯政策的學者,與研究債券收益率和通脹目標的學者南轅北轍。不過宏觀經濟學者開始發現,他們可以從研究經濟的內部運作獲益,諸如企業競爭、定價和聘請員工的細節。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及前英格蘭銀行政策制定者Kristin Forbes稱,宏觀經濟數據有時會傳遞互相矛盾的訊號。她認為,愈來愈多人察覺到將微觀經濟數據和宏觀經濟趨勢融合的重要性。◇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