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天氣經常是上午烈日炎炎,下午則大雨傾盆,雨後周遭空氣除了悶熱之外,還會顯得潮濕;而且每當24個節氣的芒種過後,天氣持續升溫,同時水氣反覆蒸騰,濕氣越來越重,所以容易在此時經由口鼻吸入不少水氣,或身處濕氣太高的環境而由皮表滲入濕邪。
此外,現代人因熱而貪涼犯懶,身體吸收過多的水份或缺少活動,影響水氣排出,累積不少濕氣而滯生濕邪,導致時下男女老少容易出現多種症狀,例如:晨起倦怠、頭易昏沉、皮肉鬆軟、四肢重墜感、關節酸痛等;如果症狀明顯一點,就會有腹悶氣脹、食慾差伴有反胃、排便稀軟或黏膩等腸胃症狀發生。
現代男女老少的通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針灸科醫師趙品諭說,儘管可能身體會因此產生不少症狀,但是節奏緊密的都市生活會讓人疏忽這些問題,導致長久下來,身體變成濕氣重的體質,就容易水腫與發胖,這成為現代男女老少的通病。
以中醫觀點《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所以因濕邪外侵或內生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脾胃虛損,導致水腫與肥胖。這種體質,容易造成小腹凸與臀、大腿腫胖的情形,尤其有小腿粗大的情形,嚴重時按壓會有凹窩出現,這都是由於濕性趨下的關係。
濕肥體質的調理
如何處理濕氣導致身體轉變成濕性體質,而發生的下半身肥胖呢?趙品諭說,這種情況可稱「脾虛濕困」,要以健脾益氣、滲濕利水的方式處理。中藥可使用白朮健脾益氣或以茯苓淡滲利濕,在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則有調配好的即飲包,其中除了有白朮與茯苓,還加入黃耆補氣利水消腫、川芎活血行氣、澤瀉利水瀉熱、麥芽行氣消食等配方,為脾虛濕盛者進行最有效的調理。
飲食與生活的建議
另外,在飲食上除了注意營養均衡,食材應攝取高纖與蛋白質食物為多,少量攝取碳水化合物與高脂肪食物,口味要清淡,食用過程中宜細嚼慢嚥,飯後應靜慮,因此不管坐或行都要放空,並要減少接觸影音或電子產品,避免干擾氣血在脾胃的運作。要看重早上7時~11時這段期間,就中醫理論上是脾胃經絡運行的時候,因此早餐是三餐的重點,應該質要好、量要夠;而脾主肌肉,因此在運動方面建議多鍛鍊下半身肌群,加強肌肉收縮,促進氣血循環,由外影響臟腑,來強健脾胃功能,可進行慢跑、單車、游泳等運動。
趙品諭補充說,現今多數上班族在下班後沒有足夠時間進行較大的活動,建議可以進行深蹲、橋式、棒式等健身運動;如果想要以柔性方式活動身體,可以選擇瑜伽來進行經絡的展延。但不管進行甚麼運動或活動,最好要一周至少3次以上,每次30分鐘,長時間持續實施才能獲得健康效益。◇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