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流涎就是唾液不自覺地從嘴裏流出,這個情況常見於小孩、老人,以及中午午休時趴在桌上睡覺的時候。流涎是病態還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有哪些情況是需要治療的?

口腔的作用是攪拌食物、簡單的消化部分澱粉食物、提供食物一個液體環境容易下落食道再進入胃。提供液體環境,主要靠唾液(口水);簡單的消化澱粉食物,也是靠唾液。因此,每個人都會分泌口水,沒有口水反而是不正常。

中醫對於人體分泌的液體,有五種分類,叫做「五液」,「泣、汗、涎、涕、唾」,依次分別屬於肝、心、脾、肺、腎所司管。所以,一般有口水(涎),就是脾胃的功能正常。

可如果分泌太多,就屬於病理上的問題了。唾液分泌過多,西醫認為是神經過度亢奮或屬於唾液腺被阻塞、發炎等或其他病情所造成。口水過多,人體會藉由唇口和神經的協調能力控制它,不致於流出。

口水過多  病在「脾」

有的時候,卻見唾液從唇邊流出,表示神經唇口的控制能力變差了而流出來。中醫認為「涎」是脾之液,口唇肌肉是由脾所管制。脾又主肌肉,唇口這兒肌肉分布豐富,如果協調不良,也是屬於脾的問題,因此流口水就被認為是「脾虛」。

脾強,脾實熱,意味著脾的機能太亢奮,能量較強;唾液分泌得多些。「脾強」會多分泌唾液,唾液多黏而不一定流出;「脾弱」分泌的唾液較稀,會因為唇口肌肉不協調而流口水。

老人多與脾腎虛寒有關

臨床上,常見老年人流口水,那多半是屬於虛寒。人老了,脾腎都容易表現虛寒狀態,唇口肌肉控制不良而致流涎。

趴睡流涎不是病

有時候累了,趴在桌上睡覺,也會流涎。那不是虛,而是由於趴的姿勢阻塞唾液腺,又睡著了時,唇口肌肉不能控制吞嚥的動作,口水就流出了。

唾液,古代道家視為珍貴之物

中國古時的道家認為,唾液是很珍貴的。煉道家功夫的人,在打坐煉功時,舌要頂著上顎,就是所謂「搭橋」,自然就會分泌唾液。分泌多了時,分成三口,慢慢地吞嚥下去。道家的說法,認為這樣可以護養「精、氣、神」。

多涎重養「脾」 脾虛?脾熱?須分清

總的說,因為脾虛,導致脾所管制的口腔、口腔周圍的肌肉變得鬆弛,就讓脾所管的口水分泌多了、流出來了。因為阻塞,腺體分泌不正常了而流出來了。所以,治療的方法就是加強照顧脾,改善阻塞的因素。

怎麼照顧脾呢?很簡單,中醫的方法就是「補脾胃」;有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等處方,可以加減運用。

清楚「脾主肌肉」的這個概念,脾虛了接受藥物補養。脾強了,肌肉的能力就強了,能控制好唾液不致自然流出,流涎的病狀就好了。

不是只有脾虛會流涎,如果脾胃實熱也可能導致流涎,治療方式反而需要用寒涼瀉脾處理。

看病、治病找原因

看病治病,都要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流涎,一樣的不例外。如何分辨呢?當神經和肌肉的控制不良,多半可以歸之於虛寒;如果病人的臉色紅,而且嘴唇也紅熱,人又健壯,多半就歸屬於熱了。

臨證治病時,就不難了。其他的病,也都是一樣的標準看病治病,那又有什麼疑惑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