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轉房屋」是本港一種特殊公共房屋,為未符合入住公屋資格的寮屋清拆戶,以及受清拆、天災或其它原因影響的人士提供臨時居所,於90年代中期取代「臨時房屋區」。圖為天水圍天恩邨,曾稱「天恩中轉房屋」,後因政府房策改變而改為現名。(Exploringlife/公共空間)

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連續兩周創新高,最新報174.94,按周再升0.54%。分區指數個別發展,港島及新界西分別下跌1.38%及2.57%,九龍及新界東則分別上升1.38%及0.1%。其餘領先指數亦互有升跌,大型單位飆升4.83%,中小型單位及大型屋苑指數分別會調0.35及0.5%。中原經紀人指數(CSI)最新報78.31,按周回升1.36個百分點。

受大型單位及九龍區樓價上升帶動,整體二手樓價連續兩周創新高。大型單位一周急飆近5%,屬有史以來最大一周升幅,但二手成交回落可能令波幅擴闊,一周指數走勢未能反映市況。

發展商輪流開盤把供應集中,會德豐「日出康城Malibu」主導三月份一手成交。恒基位於香港仔「南津·迎岸」,主打迷你單位,獲得超額認購,發展商大幅加價,呎價已大幅偏離同區單位。

小型單位升勢最急

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數據顯示,樓價連升23個月連續16個月創新高,創出最長連升紀錄。A類(即430呎以下)單位過去一年價格及租金升幅皆冠絕所有類別。先前地產代理數據亦顯示小型單位呎價升幅最急,證明政府調控措施令上車難上加難。施政報告完全無力應對樓價嚴重超越負擔能力的問題,財政預算案的小恩小惠,比起政府製造出來的樓市升浪,為業主及地產商提供的利益增長,可謂天淵之別。

上周,金管局發表17年下半年貨幣與金融狀況報告,指樓價顯著上升,負擔能力偏緊。17年第四季樓價與收入比率升至16.4,高於一年前的15.9,比97年高位的14.6還要高。收入槓桿比率升至74.1%,遠高於50%的長期平均值。按揭供款與入息比率按月稍為回落至34.7%。97年樓市上升因為炒買造成泡沫,現今樓價瘋狂是需求缺口及低息環境所致。前者還容易解決,後者非常棘手,利率更不在香港政府控制範圍之內。供款與收入比率下跌並不是甚麼好消息,只是代表收緊按揭的自然效果。

多年來金管只顧銀行體系風險,卻忽略市民上車需要,調控誤中副車,結果令有住屋需要的家庭負債比率越來越高。

派錢扶貧不如房屋介入

特首林鄭月娥上周出席扶貧高峰會議時發言,指現金津貼扶貧的效力不及房屋介入。香港欠地建屋,有人為海洋發聲,她要為住在劏房的兒童發聲,暗指某些團體阻礙政府填海造地增供應。言論立刻引來社會強烈反彈,劏房人士明確指出林鄭言論不代表他們,環保團體亦澄清不是反對填海但政府必須要提出具體方案、選址合理。

事實上,香港不缺乏大型填海工程,當中包括機場第三跑道、北大嶼山、啟德、九龍灣、將軍澳等。填海造地需時且有漫長諮詢及審批過程,需要及早計劃。政府何曾拿出具體的填海計劃予市民討論?實情是政府延誤研究,逃避說服廣大市民的責任,卻把延誤責任推向反對者阻撓發展,企圖轉移視線,掩飾自身問題。

再有,扶貧防貧問題迫在眉睫,即使無人反對馬上進行填海,實質供應仍要等十多二十年,如何有效扶貧?個人言論往往反映思維,林鄭填海扶貧論充份反映長官意志,利用言論挑起對立更無助社會達成共識。

貧窮問題大多源自社會制度不公或社會保障不足,香港問題尤其明顯。政府坐擁五萬多億盈餘加儲備卻有五分一人口處於貧窮線以下。即使在貧窮線之上,若未能入住公屋,租金已把收入榨得一乾二淨。雖然福利開支過去五年大幅增加七成多,扶貧報告明確指出貧窮問題未來不但不會改善,還會因人口老化而惡化,住屋介入是有效的方法。即政府必須把房屋政策與扶貧政策整合,才有望防止貧窮問題繼續惡化。

房策扶貧越走越遠

可惜,政府擁有房屋政策的制定權,不但沒有考慮扶貧,還反其道而行。既然扶貧委員會報告已作分析,為何不改善長策,提高資助房屋比例?增加公營房屋長遠計勢必遏抑樓價。若政府擔心短期私人住宅樓價因此而上升,可加大力度調控。就連城中首富亦呼籲政府多建資助房屋,政府充耳不聞。

退一步,若不修改房策,政府理應落實現有房策,不論土地缺口,應按照公私營六四比例提供房屋,但過去數年連五五也無法達成。新發展區觀塘安達臣道九成用作私人發展,啟德亦達六成。

最新長策報告指未來十年公營房屋欠4萬多。公屋大幅偏離3年上樓的承諾。運房局長陳帆提起數字都感到沮喪,但施政報告居然隻字未提如何修補問題。政府用地更偏袒私人發展商,熟地就推出競投,公營房屋則因熟地耗盡,改劃及平整需時,加劇延誤。有傳政府稱正考慮將部份私營土地改作資助房屋用途,兩年來只聞樓梯響。更令人憤怒的是政府奪取公營房屋土地變成超級豪宅地,當中包括北角邨、黃竹坑邨、何文田邨等。種種行徑令人懷疑政府根本著眼於賣地收入。

再退一步,若果策略及執行上皆未到位,就要在對策下功夫,但政府調控措施落後其它國家,任由樓價升至如此境地。調控方法失誤又令上車盤價格及租金飆升急於大市,繼而擴散至貧窮家庭居住的劏房。

若策略、執行、對策上亦未見其效,還可考慮過渡性方案以解燃眉之急,臨時房屋是有效減輕劏房戶的負擔及改善環境的方法之一。陳帆局長指社會協作臨時房屋在選址及興建細節上「萬事俱備,只欠銀両」,再拖半年。諷刺地,香港特區政府最不缺就是錢,明顯就是有關政策局缺乏預先申請撥款的先見之明。

※※※ ※※※ ※※※

住屋及貧窮問題皆迫在眉睫,特首及其團隊不但未有利用擁有房策的權力加以配合扶貧策略,卻經常引喻失義,挑起對立,執行及對策連番失誤,還要向市民說「欠銀両」,樓市及扶貧怎不陷入困局?◇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