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想法是對的,而且你的執行力夠強,那麼短期內用戶會快速成長,而留存率很高,這樣你就應該堅持下去,耐心等待市場爆發的那一天。

創業不是兒戲,失敗的機率極高。我從銀行離職創業一年多,現金投入200多萬人民幣(下同),如果再算上本可以投資上海房產的機會收益以及離職失去的數十萬年薪,總損失高達500萬以上!創業,你真的想好了嗎?

講講我首次創業的「事故」。時間回到2012年,移動互聯網創業如火如荼——李開復、薛蠻子們在微博上狂攬粉絲,36氪、虎嗅們每天都發表創業團隊的成功故事,創業大街上每天都舉辦創業活動……如果我還不去創業,對得起這幫用心鼓噪的人嗎?

於是,我辭掉了在招商銀行總行的工作,開始了互聯網創業之旅。

2013年初,我回到上海,通過各種方式認識了許多互聯網公司的年輕人,跟他們講我要做的事,用願景和激情慢慢聚起一支小團隊。6月份項目正式啟動,到十月一日前後陸續推出了2款APP,2014年中國新年前,已有京滬兩家知名投資公司口頭承諾投資。創業的上半場似乎還不錯。但下半場形勢逆轉。

中國新年後,一家投資公司表示不投資了,另一家做完盡職調查最終還是沒投資,此時我的團隊已達15人,營運成本很高,我只好硬著頭皮籌措資金維持團隊運轉。經過數月努力,我們的產品已經有數萬用戶,但卻很難形成交易閉環,不得不尋求轉型,但時間卻不多了。2014年8月,我決定解散團隊。

至此,耗時一年半,累計投入200多萬,才懂得「創業不是你想創,想創就能創」,創業其實是門學問。只是這門學問的學費有點高,花了我自己200萬。如果2013年,我用這200萬買兩套浦東的房子,現在應該價值過500萬了。

雖然輸了,但創業不悔。如果能夠重來,我會換種玩法,讓同樣的投入產生10倍的價值。

我相信所有的經歷都會在未來產生正向的影響,除非你不復盤,或者你不知道錯在何處,你認輸了、害怕了、投降了,那就真的是無法挽回的失敗。反之,失敗就只是一個絕妙的伏筆。

大佬們的成功故事背後,通常都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故」,試著試著就對了。這就是創業要面對的殘酷事實:成功是偶然,失敗是常態。你有一顆大心臟去坦然接受失敗嗎?

以下是我200萬真金白銀買來的「十條學問」,請您一起學習。

一、你的想法不管多好,最終都可能一文不值!

我和許多初次創業者一樣,一開始都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好,甚至跟投資者聊項目的時候還要求對方簽署保密協議,但實際上最初的idea對大多數創業者來說,並不會真的產生價值。當你有一個idea的時候,通常有1,000個人也想到了,但只有100個人真的去做了,其中10個人做得還不錯,最終只有2、3個人笑到了最後。這就是創業的「漏鬥模型」。

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你的想法無論多好,最終都可能一文不值。更何況,成功的創業公司往往是經過多次轉型才能取得成功,早已不是當初的設想。所以,你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是:「我是誰,為甚麼這件事我做更容易成功?」

二、你的ppt做得很好,但想靠這個融資不可能!

如果你不是明星團隊或者連續創業者,你很難靠一個ppt(power point 產品介紹)去專業投資者那兒融資。我們經常看到的種子輪、天使輪、A輪這些融資階段,通常對應的是你的創業初期的三個階段:想法階段、驗證階段和複製階段。種子資金,通常來自你自己,當然也可能來自於熟悉你的朋友、家人。用這筆小錢做出了demo,用戶量不大但數據成長很快,初步驗證了模式,你很自然會迎來專業的天使輪投資。

當你的用戶量持續增長,你確信你的模式已經被驗證,可以砸錢去複製的時候,A輪融資自然會來幫你完成夢想。

而我的錯誤在於,我在idea尚未驗證的情況下,組織了一個完整team、租了5A辦公樓,消耗了過多種子資金。創業團隊用手和腳為自己的夢想投票,專業投資者用金錢來為你的夢想投票,這些陌生人的信任從哪兒來?就是你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三、僅靠專業技術沒有用,思維高度也需要提升!

如果你創業之前為一家大公司工作,並沒有真正參與過創業過程,你會很危險。因為成熟的平台通常早已走過了「從0到1」的過程,而「從0到1」和「從1到N」從戰略到打法都是完全不同的。你擅長的只是專業技術,在一個低風險的平台上去執行領導意圖,這種能力和創業所需要的能力截然不同——創業需要顛覆性的思維。

說回我自己——BAT這些平台公司的成功讓我看到了平台思維的巨大想像空間,所以我認為在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切換的過程中,存在細分領域形成新平台的機會。最初的想法是要把線下服裝批發市場裏的數百萬商戶搬到手機上來,建立一個移動端的服裝垂直領域的1688。

但實際上,這種簡單的「搬遷」模式毫無顛覆性。雖然後來我們看到社交網絡的爆發開啟了微信開店的巨大需求,並開始滿足這些需求,但與同期興起的「微店」、「口袋通」相比,受平台思維的影響,工具價值做得不夠極致,錯過了成為微信開店工具領跑者的機遇。

四、「加法」誰都會,你會做「減法」嗎?

許多創業者愛講大故事,但商業模式和產品「設計」得越複雜,需要整合的資源越多,越難做成,好的項目常常用一句話就可以講清楚,好的產品往往從一個痛點出發就能迅速做大。

我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比如一開始就想做平台,講流量的故事;在做產品時,我要求像淘寶app一樣,功能齊全,還要加上聊天、生意圈。這些都是典型的「加法」思維。

實際上,在資金和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專注做工具也能成為一家大公司;把80%的資源投入到最核心的功能上,做到極致,快速迭代,用最小的成本試錯,就能快速發展。

與我們同期出現的「微店」,雖然只做工具,只解決商戶在微信裏開店和支付的問題,卻突然成了各大應用商店裏的熱門應用,2015年獲騰訊投資,估值數十億,這就是「減法」的力量,而另一個坐擁百萬商戶、年流水百億的微信開店工具「有贊」,在嘗試了10個月之後正式宣佈不再謀求成為流量「平台」。

所以,你會做「減法」嗎?

五、甚麼時候該堅持,甚麼時候該放棄?

想和做之間有一道巨大的鴻溝,因為看似自洽的邏輯,常常基於許多假設,這些假設是需要市場檢驗的。我們在推廣產品的過程中發現,批發商不願意在線上公開底價,生怕對線下代理商造成衝擊,而我們的平台流量還不能幫他們產生大的增量,批發交易也很難完全在線上完成,因此始終無法以成功案例形成示範效應。

我們走過了「讓用戶知道我們」、「讓用戶認同我們」、「讓用戶看到許多人在用」的階段,卻在最重要的「讓用戶看到成功案例」的環節上難以突破。這時我是該堅持還是該放棄呢?今天的我會選擇放棄,但那時的我選擇了堅持,並為這分堅持付出了沉重代價——又耗費了半年時間和百萬資金。

原有的產品已錯過時間窗口,探討新的轉型方向始終難以達成共識,甚至選擇做外包項目來維持團隊生存,最後還是決定解散團隊。回過頭來復盤,我的體會是,集中資源在核心需求點上,迅速投放市場驗證,如果你的想法是對的,而且你的執行力夠強,那麼短期內用戶會快速成長,而留存率很高,這樣你就應該堅持下去,耐心等待市場爆發的那一天。(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