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雖然這是一句民眾耳熟能詳的話,但是現今酒駕案件仍屢見不鮮。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即使政府公佈嚴刑峻法,仍有部份酒駕駕駛人一再出現酒駕行為,造成社會傷害及家庭破碎,而且在這一群人當中,有不低的比例患有酒癮疾患。醫生表示,酒駕容易增加車禍肇事風險,往往造成自身或他人傷亡,導致許多家庭破碎甚至瓦解,因此戒酒是刻不容緩的事。

酒癮疾患應進行治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生郭彥君說,罹患酒癮者,要其不喝酒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他們會比一般人難以控制自己不去喝酒,經常是在找酒、喝酒、酒醉,或是退酒的過程當中,度過他們的一天。即使自認為沒喝酒才開車上路,也很可能是在退酒的狀態下行駛,因此若不針對其酒癮疾患進行治療,很難降低酒駕再犯的風險。

戒酒治療案例

在此,郭彥君提出一個進行戒酒治療的案例:現年50歲的阿正是一家之主,年輕時就經常與朋友聚餐,偶爾喝點小酒,哪知愈喝愈習慣,如果不喝一點酒,身心就感到煩躁,甚至會睡不著,所以這20年來幾乎每天都會小酌一番。10年前,曾經想過自己要撐起家計,不可再飲酒,但朋友一邀約聚餐就破功了。自己也曾想過要少喝些,但酒一喝,就很難停下來。今年被警察抓到2次酒駕,因為不喝酒會睡不好,在臨睡前喝點酒,但沒想到清早起來開車去工作,酒測還是被驗出有酒精。

阿正不是不想要戒酒,他也知道喝酒傷身,會導致他的肝臟發炎,在工作時飲酒,也容易於操作器械時出事,家人也不喜歡他喝酒,都勸他要改;但是他除了心理依賴酒精外,生理也依賴酒精,只要不喝酒或者比平時喝少一點時,就會出現酒精戒斷症狀,例如:手抖、多汗、焦慮煩躁、失眠等,讓他身體不好受。

後來他尋求醫療的協助,醫生評估後,診斷他有嚴重的酒癮,建議先以滴酒不沾為治療目標。在醫生建議之下,服用藥物減緩酒精戒斷症狀,並改善生活作息,努力避開高風險的飲酒環境。經過藥物與心理治療後,阿正目前已經停酒半年,而這半年和家人關係變得更和樂融洽,體力與睡眠都比以前好很多。對照過去的自己,像是處於兩個不同的世界。

酒駕醫療介入之方式

郭彥君說明,目前酒駕醫療介入,主要是針對多次酒駕的犯案者,先了解他們是否有精神科相關的疾患,例如:酒癮、情緒障礙等。因為酒駕再犯者,有較高的比例會罹患物質濫用如酒精、非法物質、處方藥物等,或其它精神疾患。若沒有針對疾病對症下藥,則這群患者也很難改變他們的酒駕行為。所以在現行法規制度下,為了降低酒駕再犯率,除了修訂酒駕相關罰則,加上全面宣導、防治酒駕之外,醫療的介入也是一股新的助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