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很多子女在成家後,整天忙於工作、家庭、婚姻與孩子,對父母的關注時間自然地就減少了。曾幾何時父母開始頭髮斑白、視力不清、體力減退、記憶力變差?逐漸衰老的他們,甚至還會讓憂鬱的心情悄悄地找上門。
獨居老人憂鬱案例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生施佳佐表示,門診中曾遇到一位74歲的陳媽媽,喪偶獨居,由兒女陪同來看診,主訴全身無力、憂鬱、心情煩悶起伏、提不起勁、胸悶、頭痛、無胃口、體重一直減輕、失眠、全身不對勁、整天躺床胡思亂想、不想出門,兒女也發覺她的性格和以往大不相同。在詳細評估之後,診斷為重度憂鬱症,給予藥物與心理治療。
後來,陳媽媽經由全家人的努力與協助,配合門診定期治療,逐漸恢復笑顏,走出憂鬱,開始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宗教團體活動,並擔任義工,恢復以往的活力與原本的性格。
獨居老人問題日益增多
施佳佐說,由於社會高齡化與少子化的影響,獨居老人的問題日益增多,老人與子女同住比例逐年下降。獨居老人普遍會擔心在發生意外時,無人能及時給予幫忙,而且寧可孤單獨自生活,也不願意到安養院居住,因此很容易感到消極絕望。此外,憂鬱症已被WHO列為21世紀引起人們失能與早逝的第二名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根據統計發現,老年人重度憂鬱症的終生盛行率約為每5位女性老年人中,有1位在一生當中會得到重度憂鬱症,男性則約為10位有1位。
老年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引發老年憂鬱症的危險因子有哪些?施佳佐說,獨居、生病、身體失能(如中風不良於行、無法自行解尿進食等)、重大失落(如喪偶、親近親友過世等)、經濟問題、空巢、親子關係不合、家有重病人士須照顧、失智症、有憂鬱症病史等。
診斷與治療的方式
在診斷方面,是以9項主要的憂鬱症狀之中符合其中5項,且時間持續超過2周,作為診斷的標準。這9項主要的症狀包括:情緒低落、缺乏興趣、睡眠、食慾改變、動作遲緩、疲倦、自責、自殺的意念與注意力難以集中。
施佳佐表示,治療主要使用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會先開立低劑量與副作用較少的藥物,視病情調整藥物種類與劑量,通常至少要4~8周才能看到效果;同時配合心理治療可以協助抗憂鬱藥物達到更佳的改善,以及預防憂鬱症的復發。此外,家人一起努力與協助也是相當重要的事。
由於老年人有憂鬱症的時候,往往不會去尋求精神科方面的醫療,反而傾向尋求身體疾病方面的醫療協助,因此家人對於長輩身心變化的留意是相當重要。身體疾病的症狀也會讓老人憂鬱症的診斷更為困難,因此也會先排除身體疾病的問題,再診斷是否有憂鬱症。
協助父母就醫4絕招
臨床上常見憂鬱卻無病識感的父母,及擔心父母不知如何協助其就醫的子女。為此,施佳佐提出4個協助父母就醫的絕招。
不要直接對父母說「要掛精神科」,可以身體症狀為切入點,例如:有失眠緊張狀況,則建議至失眠科拿藥緩解症狀。
先和父母平時就醫,且信任的內外科或家醫科醫生事先私下溝通,由該醫生建議轉診至身心科評估,父母會比較容易接受。
協助父母做全身健康檢查,如有異常即可藉此機會請精神科醫生評估治療。
子女可至精神科門診詢問如何幫助父母就診。
對獨居父母多一點關心
獨居老人普遍的需求是子女的電話問安、家庭歸屬感、親情、安定感、被尊重的感覺。因此平時兒女將自己身體、工作、家庭照顧好,不讓父母操心;陪父母出國,有時不如陪父母就醫來得貼心;與其送父母高檔禮物,不如多花心思與時間陪伴;陪伴時態度,以不違逆父母,減少爭吵為首要,即使彼此意見不一致時,仍能保持融洽。
施佳佐提醒,社會生活型態的轉變,使得獨居的老人越來越多,平時除了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也要注意。當父母有憂鬱症時,治療需要全家人一起努力,從生活環境與互動開始改善,早期控制病程,可防範因憂鬱而增加失能指數,以及做好自殺的防治準備。◇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