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文物師學會講師 陳剛

近年來,珍稀的官窯瓷器、古玉器、書畫等藝術品的拍賣價屢創高峰,引起了投資界的注意。《世界寶藝名城》藝術監督陳剛在本欄介紹宋代五大名瓷,及其過往30年在古玩市場的有趣見聞。陳剛是香港文物師學會主席,近十多年來專營古董買賣,是古代瓷器、青銅器、玉器的資深專家。

陳剛珍藏的宋元鈞窯瓷器。
陳剛珍藏的宋元鈞窯瓷器。

宋鈞瓷窯口比較多,燒窯歷史由北宋到元朝長達幾百年,再有明清的仿品,使鑒別工作變得困難。

除了小量生活器皿外,宋官鈞瓷大部份是陳設和觀賞瓷,外形秀美、線條柔和、方便實用中又顯得沉實。

製造過程是先燒坯胎,多次上釉後入窯再燒一次而成。胎質純潔精細、潤滑,堅硬厚重,敲擊聲音如敲鐵塊,因此有鐵骨大觀的稱號。胎色灰黑,也有灰紫,胎體抹有白色護胎水或粉,以增加胎面的平滑度、白度,也可減省釉料。

宋鈞釉追求顏色的層次和變幻,不同配方的多層釉料,在窯內高溫時上下翻動攪混,從而達到青、白、藍、紅、紫的呈色和混合窯變。

紫、紅色釉內大氣泡的邊緣,可以看見下層白釉向上流動的痕跡。器底多擦有芝麻醬釉,以支釘支撐燒製,支釘數目可達30多個,也有以墊餅墊燒。

鑒定宋鈞要看「蚯蚓走泥紋」,據稱一直以來無法仿燒。這是釉面上一些彎曲線條的顏色痕,側面迎光審視都看不出和旁邊釉面有差異,一樣平滑。很多專家認為 「蚯蚓走泥紋的形成是胎體有裂痕,釉料在窯內熔融時流入,冷卻後留下痕跡。」  這說法不可盡信,因坯胎燒好後如有裂痕,應早被放棄,不會上釉。不少宋鈞瓷有很多較寬較細密的「蚯蚓走泥紋」, 那麼是否有很多裂痕的坯胎還會上釉?看來可能性不大。

我的一個看法是,高溫燒製厚釉宋鈞瓷,鈞瓷上有釉珠滴落在火紅的熔融的釉面上,並在釉皮上滾動和留下痕跡(釉珠最後融入釉層內)。這種情形就如水珠滴落燒紅的鐵鍋內,在鍋內到處飛快滾動一樣。我曾經檢驗過一件宋鈞洗,口沿很寬,沿外邊有突邊,口沿內有一個小凹痕,因釉薄已燒成焦黃,清楚顯示口沿的釉在高溫時從凹痕向洗內淌滴,並在洗內滾動做成一些「蚯蚓走泥紋」。

宋官鈞瓷有款識,是入窯製前刻劃的,有「一」字至「十」字的字款,是兩件製品配套的記號,「一」字款的器型最大,「十」字款最小。

宋民鈞胎質較粗鬆,加工不夠細緻,釉層較稀薄,沒有款識。 因為經歷千年,宋鈞瓷的釉面很多都有開片,釉內有「紅光」。(待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