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宮(宋祥龍/大紀元)
三聖宮(宋祥龍/大紀元)
陶敬楠(右)和陶敬浩(左)(宋祥龍/大紀元)
陶敬楠(右)和陶敬浩(左)(宋祥龍/大紀元)
陶氏初世祖文質公第21代陶騰樞(宋祥龍/大紀元)
陶氏初世祖文質公第21代陶騰樞(宋祥龍/大紀元)

香港人熱衷尋根,追溯歷史,早在唐宋時期,一些氏族便在香港新界扎根,造就「最本土」的香港人。除新界鄧氏、文氏、廖氏、彭氏及侯氏五大家族外,屬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後人的陶氏家族,700年前,於元末從廣西玉林遷居元朗新田牛潭尾,後定居屯門,建立泥圍、屯子圍和青磚圍等。在現今中西融合的香港,圍村人仍保留各自獨特的中華傳統習俗,生生不息。

昨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秋分。古人重視節氣,「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但現今港人多不重視秋分,但屯門陶氏以及元朗鄧氏等,仍有保持春秋二祭的傳統。穿長衫、走三圈禮、祭祀叩拜、分豬肉,一眾海外遊子、鄉親老幼均會團聚,祭天拜祖,回歸純樸的人情味。

宗祠行三圈禮祭祖分豬肉

秋祭儀式位於屯門屯子圍五柳堂陶氏宗祠,從西鐵兆康站坐的士前往,不需5分鐘即到。村中原有三間宗祠,首間陶氏宗祠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興建,於1995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另有定山陶氏祖祠,然日久失修,現時已空置。故陶氏於1972年在附近另建陶氏宗祠,稱五柳堂,以紀念先祖陶淵明。每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每年的正月開燈、春秋兩祭均在此舉行,足見陶氏對祠堂的重視。

陶氏初世祖文質公第20代傳人、屯門區議員陶錫源指,春秋拜祭傳統保留至今700年。每逢春分、秋分時節,他們都要穿長衫,走三圈大禮拜祭。他強調拜祭儀式不是單純求神拜佛,求祖先保佑,而是要充實自己,勤懇做事,才是根本,故形容是「文明的參拜」,學習禮節;另外,可以拉近族群之間的距離,令家族的人和睦相處。

原來的儀式要統計人數平分祭禮──豬肉,但陶錫源稱,因為衛生的問題,現改為分金豬,即以豬肉票替代。另外,以前女性不入祠堂,50歲以上才能參加拜祭,現在亦已開放給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參與,「因為母愛最偉大,我們要歌頌母親,所以正月都可以讓她們進去。」

交棒後輩 長衫祭祖風俗存

今年祭奠儀式更交由年輕人,包括陶錫源之子陶騰樞等主持。陶騰樞介紹,主持儀式的共有三位,通贊、引贊、陪贊。他擔任「通贊」,即指揮其他人去行禮;另一人作「引贊」,引導拜祭者上前供奉祖先,再到後面供奉天神。另一人「陪贊」,引導主祭者,從祖先回到天靈位。

儀式方面,由族群中輩份最高的人主祭,另有執事童子2名,讀祝文、宣嘏詞(即向子孫祝壽)、擂鼓、打銅鼓、放炮各1名,吹鼓2名。正月十五點燈,是稟告祖先,有多少男丁出世;春分、秋分拜祭祠堂,則告訴祖先,每個人均平安。另外他們亦會供奉三聖宮,希望神靈保佑陶氏宗族平安。

本身從事銷售職業的陶騰樞稱,昨日是特別請假回來,希望承繼傳統。「在我心目中,我們有很重要的使命,要保留中國的傳統文化,因為經過文革後,無論是宗教、還是傳統儀式都失傳了,反觀鄰近的日本、韓國尚保存我們的文化。無論是中西方人士,都有宗教在後面支撐民族的精神,為甚麼中國沒有?值得我們反思。」

祭奠儀式特別之處,無論是寒暑風雨,他們均要穿上特製的長衫,以示對祖先的尊重。「很多人錯覺中國人沒有禮貌,但不是這樣的。長衫代表明初中國的衣服,是一種禮儀,對長輩的尊重和支持。現今不少年輕人,對於年紀大的人,沒有尊重的概念,我希望透過不同的渠道,宣揚這些尊老的傳統。」

遊子首拜祭 珍惜圍村文化

陶氏宗祠,原本是辦學讀書的地方。現今不少圍村人遷居外地,或事業有成後,均喜歡回祠堂參拜。陶錫源稱,為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圍村獨特文化,今年早前首辦講座,講解祭祠文化,吸引不少年輕人參加。

赴英讀碩士的陶敬楠、陶敬浩姐弟,昨日是首次參加秋分拜祭。年僅22歲的姊姊、犯罪學碩士陶敬楠,強調作為陶氏的子孫後輩,認識自己的文化非常重要。「隨著年代變遷,如果我們作為子孫不去學習的話,這些文化就會失傳。」

她稱,雖然從小在父母、親戚的帶領下,參加圍村如天后誕等儀式。但秋分拜祭則是第一次有機會參加。她理解習俗的意義在於感恩,「因為我們祖先靠農作物(耕田)為生,春分希望有好收成,秋分希望去感恩,多謝老天給我們的禮物。」她認為年輕人學習傳統文化意義重大,「學會尊重老人家,這是我們的責任。」

弟弟陶敬浩指父母亦教他多一些參與,尤其是他們這類在外國讀書的孩子。「村落是新界原居民特有的習俗,當你一代一代去外國讀書,再過50年,就會忘記這些傳統。」

屯門陶氏風水二三事

據陶錫明說,屯門陶氏其先祖為陶侃為著名晉朝大將軍,東晉詩人陶淵明為其曾孫。陶侃六十八世孫陶文質於宋末元初遷居於屯門。五柳堂陶氏宗祠,建於康熙五十七年,屬於標準三進兩院式建築,並於1993年重建。陶氏宗祠與其它宗祠不一樣,宗祠旁還興建一座三聖廟,供奉洪聖明王、玄壇趙西元帥、揚侯大王,是陶族人氏舉行各種祭祀的地方。

三聖宮的興建乃與風水有關。話說五柳堂陶氏宗祠背為「龍」地,正對虎地下村山邊,山崗呈虎口形,族人認為與陶氏宗祠成「龍虎相克」之局,有被克制之感,因此在旁興建三聖宮,其中一聖為玄壇趙西元帥。玄壇乃財神之一,不過,建廟玄壇並非坐正,因此,過去兩百多年村運也不是很好。

2002、03年宗祠對面的富泰建成後,的外型有點像一個籠,把「虎」困住。剛巧陶族與政府有一場官司,裁判青雲觀的擁有權,富泰建成後,陶族也獲勝訴,所以祠內有對聯寫著:「青佛顯神通 物業依原歸故主」。

初世祖文質公葬在牛潭尾,為紅雞展翅局。剛好在錦田有一盤水,稱「狐狸過水」局,在坳頭(凹頭)的位置(狐狸過水局對後人是即葬即發,銀會飛進家中)。當時紅雞展翅正好下金,它也是在那個時候下金,「紅雞」給嚇了,所以陶氏後人到現在也出不了一個文人。

陶氏五柳堂陶氏宗祠位於「龍」地,山外有山,山巒起伏,陶錫源說,可以維持也盡量保護現時的風水局,「現在我們這一代是這樣,將來就不敢說,因為香港土地矜貴!所以桃花源,我們也建了一道圍牆來保護這塊地的風水。那個地方是二世、四世、五世都葬在那邊。」◇

陶氏建了一道「桃花源」圍牆,以保護五柳堂陶氏宗祠風水局。(採訪者提供)
陶氏建了一道「桃花源」圍牆,以保護五柳堂陶氏宗祠風水局。(採訪者提供)

前往屯門陶氏宗祠交通:

綠色專線小巴: 42號往來屯門市廣場至青磚圍(三聖宮落車)

輕鐵: 751、614、610及615線(藍地輕鐵站)

巴士: 63X、53及68A(藍地輕鐵站)

港鐵: 於兆康站轉乘輕鐵前往藍地輕鐵站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