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5日,又是一年清明節。

清明是24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太陽位於黃經15度。據《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祭奠先祖、慎終追遠,這是中國人把生與死連接最緊密的日子,也是華夏文明獨特的節日。

人死非燈滅

1949年之前的中國人相信,人死了、靈魂不滅,所以祖先的「在天之靈」一直在看護和監管著後人:若兒孫後代懂孝道、行孝心,那祖先就會保佑後人;若子孫不孝,不盡孝道,那祖先就會懲罰後代。那時中國人眼裏,祖先既有神靈,又有鬼魂,神鬼同在。於是就有了除夕、清明、中元等祭祖習俗。

1949年後,從德國馬克思那傳來的共產幽靈,為了毀滅人類,憑藉錯誤的達爾文進化論,提出了所謂唯物主義的無神論,核心就是否定神靈的存在。從那以後,中華5000年敬天信神的傳統文化,就被中共在幾十年間毀掉了,即使現在還有除夕、清明等節日,但其敬天信神的內涵被掏空了,只剩下了形式。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連這個形式也不要了,清明節就是在家休息玩樂。

共產黨的《國際歌》唱到,「從來就沒有甚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這話一聽挺好的,靠我們造反的無產階級,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這句話道出了共產黨的真實目的:共產黨要當創世主,共產邪靈要主宰人類。

共產黨給人從小灌輸的觀念是:「人死如燈滅」,只管活著好好享樂,不要去管死後的事。現在大陸越來越多年輕人因為不明白節日背後的意義,會不喜歡甚至拒絕清明去掃墓,也拒絕給祖先磕頭,他們心裏只有自己。

清明掃墓,看到別人墓碑上的墓誌銘,記錄著逝者一生的功績,感覺這樣活一輩子才有意義;看到逝者年齡很小,在嘆息之餘告訴自己要珍惜生命。「所以掃墓本身就是人們對重新認識生老病死的一次教育,在一次次祭拜祖先的過程中,其實也在慢慢的接受自然法則,活著的時候更加求進,在面對死亡時也更坦然。」

人們掃墓時,喜歡在墓碑前匯報家庭情況,說說家裏的大事,哪個孩子結婚了,哪個考上大學了等等。目的是給自己打打氣,強調一下我們活著時創造的一點點成就,讓生活過的更有奔頭。

敬畏祖先  五千年不衰

其實,清明節的作用遠不只這些。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其中只有中國沒有加「古」字,因為中國的歷史文明從來沒有間斷過。而今天的印度人、埃及人、兩河流域人,與數千年前生活於那裏的人們完全不同,而且文化也完全不同。

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倖存了下來。(網絡圖片)
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倖存了下來。(網絡圖片)

中國五千年來,來自長城外的外患不斷,但這些外患,或如匈奴、突厥非滅既遷;或如鮮卑、契丹、滿清被同化。1840年~1945年之間中國最危險,但仍然沒有滅亡。對於5000年前生活於此的人們來說,今天的中國人及其文化是他們血脈相連、一脈相承的直系後裔。

而古埃及和巴比倫的文明先後被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取代,語言被阿拉伯語取代,種族成份也有很大變化。古印度文明因3000多年前雅利安人從中亞入侵印巴次大陸而毀滅。現在埃及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並不是古埃及人的後代。

為甚麼中國文化能血脈相傳5000年而不變呢?原因眾多,但中國人信神祭祖的習俗,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前聯合國執行局主席特委叟萊特說:「中國人並非沒有信仰,只是他們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而不是宗教人物,所以『落葉歸根』就是中國人的精神信仰、『不給祖先蒙羞』就是中國人的奮鬥目標。」

至於說中國人有沒有信仰,我們這裏不去討論。表面上看,中國人只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宗教儀式,但對於佛道神等高級生命的敬仰、對於善惡有報、要做好人的行為規範這兩大信仰內涵,中國人不但有,而且通過日常生活的習俗,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心底,並一代代傳下去。

中國人對祖先的敬畏和孝順,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中國人的祭祖習俗也是全球獨有的。可以說,中國人把對老天爺對祖先的宗教情懷,融入到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中,使中國成為人類擁有最長歷史的文明古國。

中國人的祖先是誰?

黃帝像(資料圖片)
黃帝像(資料圖片)

中國人常自稱「炎黃子孫」,說自己是「炎帝」、「黃帝」的後代。

2014年9月,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研究 DNA 發現:40%的中國人的Y染色體來自三個新石器時代的「超級祖先」。

人類Y染色體的特點是只有父親傳給兒子,一般父親Y染色體上的序列可以完整地傳給兒子,所以兒孫的序列將和祖父一樣;但是DNA相隔數代之後難免會產生隨機的小突變(單核甘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簡稱SNP),之後的兒孫就會傳下有小突變SNP的Y染色體。

復旦的學者採集了110位東亞男性Y染色體上的DNA序列,畫出了一個東亞人種「族譜」。

從這族譜可看出,在5,000到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三個「超級祖先」(Oγ, Oβ和Oα),讓這個族譜在250年內出現了五到七個分支,最有可能的情況是那時候分別有三個男人生很多孩子,才有可能在短時間增加SNP的機率。Oγ, Oβ和Oα的單倍群佔當今中國人口的40%,也就是說今天活著的5.5億人是從那三個人繁衍出來的。

這三個祖先是誰?炎帝、黃帝、還差一個…

歷史傳說上有「三皇五帝」,難道是這「三皇」?《史記》說三皇是伏羲、神農、女媧,女媧應該沒有Y染色體。文章說,那麼炎帝、黃帝和蚩尤呢?好像有道理,三者是同一時期的人。

拋開現代的 DNA 分析,我們從古籍中也能找到中國人的祖先是誰。

《國語•魯語》中有一段關於歷代「祖先神」的記載:「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所有中國人都把這些祖先視為神靈而進行國祀。「祖先神」可分為兩類:一是沒有血緣關係的、超越氏族的英雄,成為遠世共祖而被祭祀,如有虞氏和夏後氏禘祀的黃帝,及商族和周族禘祀的嚳。另類是有一定血緣關係的氏族英雄,如有虞氏崇拜的堯和顓頊,夏後氏崇拜的鯀和顓頊,商人崇拜的冥和契,周人崇拜的稷。

崇拜半神祖先

簡單地說,就像中國百姓常說的,中國人的人文始祖就是軒轅黃帝,簡稱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相傳,黃帝是個半神、超人,具有普通人沒有的功能本事。他是大地之神的女兒附寶所生,嬰兒時便能說話,到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他能種五穀,能馴化鳥獸和蟲類,會種桑樹,發明了布帛,能用石製造武器,開採了銅礦造刀。傳說天上的雷雨歸他主管,他能使天空發生14種變化。黃帝有25個兒子,一萬個諸侯中有7,000個是神靈。

黃帝晚年時發明了鼎。當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它對黃帝說:「天帝非常高興看到你促使中國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來帶你升天去覲見天帝。」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升天了。

中國人可以說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崇拜祖先的民族,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中國人最早的祖先是半神,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拜,其實就是對神的崇拜的具體表現。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人是有宗教信仰的,而且這種信仰無處不在,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祖先崇拜,或稱祭祀祖先、祖靈信仰、敬祖、祭拜祖先、拜公媽,是指一種供奉、祭祀祖先,類似宗教儀式與習慣的行為。祖先崇拜和神靈崇拜不太一樣,對神崇拜大多是希望祈求一些利益,但中國人對祖先的信仰,不僅僅是希望祈求一些好處,也是表達親情或者對先人的尊敬。

因此,比那些廟堂之上的宗教信仰,中國人的信仰就多了很多親情和人情味,更有生活氣息,也就更能深入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去,更能融入人們的血脈中。所以,即使在祭祖的清明節,人們也不全是痛哭流涕,相反,還有很多活人的快樂活動,如春遊、集會,盪鞦韆、拔河、鬥雞等等。

中國人是最善於把宗教活動融入日常生活,寓教於樂的。

敬天信神 不可妄為

人生有3大難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正因為有了清明節、除夕等傳統節日,每個中國人都明白了生死輪迴的道理,都知道要從先輩祖宗們那些學習繼承善行和善心。

中國人對祖先的尊敬和孝心,最能有效防止人心的迷失,因為人最容易妄自尊大。就像共產黨宣揚的那樣,我們就是創世主,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很多古老民族就是因為喪失了對神靈的敬畏而走向了滅亡。

人要謙卑,要孝順。有了這顆敬仰的心,中國人就能擺放好自己的位置,從而得到神靈的庇護,中華民族也就能永遠屹立在世間。一位歐洲人觀看神韻(全球頂級中國古典舞與傳統音樂藝術團)的演出後感慨地說,「真羨慕中國人離神這麼近!」

的確,中國人是離神最近的民族,因為有半神的祖先,而且有清明、除夕等讓人無法忘記另外空間的各種民俗,不斷提醒中國人要敬天信神,才能長治久安、國泰民康。

大陸年輕人掃墓,甚麼都沒帶。(網絡圖片)
大陸年輕人掃墓,甚麼都沒帶。(網絡圖片)

慎終追遠 安家固邦

中國在2,000年的封建社會中,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究「仁、義、禮、智、信」。儒家文化重視家庭的作用,從祭祖開始,講究孝道,百善孝為先。

在儒家觀念中,祖先信仰主要講究慎終追遠,表達對祖先的感念之情,也是相信祖先的在天之靈會繼續保佑自己的後代。「孝」是最重要的的美德之一,俗曰「聖人以孝治天下」,可由孝引發忠、信、仁、義等道德。即使對已經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們依然活著時一樣的尊敬,在節日、忌日中要供奉、祭祀。

人們認為,祭拜祖先,能讓人:「善盡孝道,慎終追遠,維護宗族,安家固邦」。有關「慎終追遠」,人們有四種不同的解釋,彼此爭論不休,其實也許這四方面共同構成了人們對慎終追遠的四個層面的理解。

釋義一:慎終:謹慎的思考人生於天地之間的意義。追遠:看看老祖宗們都留下了些甚麼,在自身與先賢之間做一個對比,應傚法先古聖賢。每個人都這樣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釋義二:終,人死;遠,指祖先。慎終追遠,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

釋義三:慎,害怕;終,結果;追遠,指找當初的動機和原因。慎終追遠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想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如果大家都能認識到這個道理,則「民德歸厚矣」,社會道德的風氣,自然都歸於厚道嚴謹。佛家有言「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釋義四:慎,謹慎。《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